从跨国公司在中国搞研发中心的实践谈上海的应对措施

来源 :2000上海科技论坛综合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l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从跨国公司在中国搞研发中心的实践谈上海的应对措施.
其他文献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围绕玉米种植全过程机械化进行研究,建立新的生产模式,提出与其相应的生产工艺路线.耕整地生产环节、播种施肥生产环节、药剂灭草生产环节和联合收获生产环节,将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配置上适宜的作业机具.结合相关技术研究,对照生态环保的机械作业原则,认为在机具作业与生产技术的衔接、农机与农艺结合方面,根茬粉碎还田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茎穗分收做牲畜饲料过腹还田技术具
论文以科学内涵为基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运动的规律,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实践,对西方城市化和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与总结,并侧重从中国城市化和贵州城镇化的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西部落后地区城镇发展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论文中提出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定位缺陷突出”,“城市化体制障碍突出”和“相关体制改革滞后”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不仅有代表性,而且顽疾突出.提出的“完善城
区域产业规划是在明确区域整体战略基础上,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及其发展潜力,在充分结合区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为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蓝本,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有机的产业集群;产业格局规划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对该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详细性划分,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并通过统筹整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内容
中国正逐步开展较系统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为制订更加合理有效的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以探索环境基准向环境标准在中国转化的适宜机制为目的,将中国的环境基准和标准研究制定现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比,总结出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向环境标准转化的四点共性特征以及中国在相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由包含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机构职责模块,涵盖影响因子体系及其作用机理的转化路径模块,以及针对中国环
利用1997-2007年上海公布的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法和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核算了上海市居民间接和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①1997-2007年上海市全体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②间接能源消费是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比重高达75%~80%.6大部门中工业部门对居
苯系物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产生危害,其毒性主要表现在对人体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等方面.以河北省某农药企业为例,采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和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场地内苯系物的分布及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风险调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厂区内土壤、灰尘、空气、地下水及废水中均不同程度检出苯系物,生产区内灰尘中苯系物含量
阐明岩溶山地城镇扩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演变的差异性,对于指导岩溶山地的城镇化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阳市为例,运用网格样方法,选取动态度指数、城镇扩展贡献率指数和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三个指标,从城市扩展综合强度、扩展热点和空间关联角度研究了1973-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7年、2007-2010年4个阶段贵阳城市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贵阳市城市扩展
中部地区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成为继东部沿海地区之后城镇人口的第二大载体,其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集中的区域,故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村庄发展成为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山西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农业地区——忻定原城镇组群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对忻定原城镇组群中的典型村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适应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村庄规
本文讨论上海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任务、具体做法和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改革后企业的定位、发展战略和目标、实施措施与政策等方面讨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科工贸一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