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对近10年间国内与国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在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统计,总结国内外HIIT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发展方向,希望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可视化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等,其中可视化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 (6.1 R3 64-bit)绘制出近十年间国内和国外核心期刊的发文趋势、涉及学科领域、发文机构与国家分布、关键词共现和主题聚类网络图谱等,对近十年国内外HIIT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加以分析。本文国内与国外文献检索年限为2011~2021年,国内数据来源于CNKI核心期刊,以年限、主题词对"HIIT"OR"高强度间歇训练"进行高级检索,剔除无关文献后共得到164篇各领域HIIT相关文献。国外数据来源为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语言"English",文献类别"Article"分别对"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主题以"OR"进行高级检索。剔除无关和重复文献,最后得出各领域HIIT相关研究文献2624篇。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以Java语言所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工具[1]。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和寻径算法(Pathfinder),对特定领域文献合集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某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热点的探测[2]。研究结果:从发文量上来看,近十年间国内总体核心发文量为较少仅164篇,国外则达到了2624篇且呈稳定上升趋势。国内HIIT研究共涉及5类学科,体育科学排在首位(频次87),其他均为医学领域研究;国外HIIT相关研究涉及97种学科领域,排在首位的是体育科学(频次1165),紧随其后是生理学(604)、营养学(181)以及医学等领域。发文机构国内最多的是北京体育大学(29篇)、上海体育学院(15篇)、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9篇)等,国外分别是昆士兰大学(84篇)、挪威科技大学(84篇)、哥本哈根大学(72篇)等。从发文国家分布来看,发文量与中心性美国(0.31)位居首位,英国(0.23)、澳大利亚(0.19)等国家紧随其后。国内关键词共现高频词排在首位的是肥胖(频次16,中心性0.31),其次是骨骼肌(频次12,中心性0.33)、心脏康复(频次8,中心性0.22)等;国外关键词共现高频词分别为Exercise(频次798,中心性0.16)、Physical Activity(频次583,中心性0.08)、HIIT(频次520,中心性0.11)等。关键词聚类中,国内共形成7个聚类,其中Q值为0.7979> 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473>0.5且>0.7,表明聚类非常显著。国外研究共生成8个聚类,其中Q值为0.4549> 0.3,代表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7364>0.5且>0.7,意味着聚类是非常显著的。国内HIIT相关研究主要聚类标签主要有肥胖、骨骼肌、干预性研究、心脏康复、高血压、训练方法,国外HIIT研究形成的聚类标签有间歇训练、心脏康复、骨骼肌、心理认知、能量摄入、公共健康、内皮细胞供能等。研究结论: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国内总体核心发文量远不及国外,国内HIIT涉及学科领域以体育、医学领域研究为主,相比之下国外研究涉及学科领域更为广泛。国内机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对HIIT领域研究相对权威;国外主要集中在昆士兰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高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与中心性相对较高,这也说明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归发现,国内研究热点集中在肥胖、骨骼肌、干预性研究、心脏康复、高血压、训练方法等;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间歇训练、心脏康复、骨骼肌、心理认知、能量摄入、公共卫生、内皮细胞等。关键词聚类中,国内形成的类团较小且之间联系较少,研究相对分散,国外关键词聚类类团较大且相互关联密切,根据国内外HIIT现状与热点趋势归纳为以下5个主题:HIIT对运动员竞技表现影响的研究;HIIT在患病人群的运动处方研究;HIIT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HIIT在运动营养学中的研究;HIIT在公共卫生相关研究等;按照人群大致可分为(包括少儿、青少年、中老年),体能高要求人群:如各级各类运动员、学生、军人等对体能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健康人群包括如健身爱好者、久坐及亚健康人群等;患病人群包括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国内HIIT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发文以综述类为主,这也让我们国内学者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国外HIIT发展情况和理论基础。然而,国内在HIIIT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与国外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对其认知普遍停留在健身、自重训练等方面。虽然,高强度间歇训练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样伴随着一定危险性,HIIT并非简单的大强度训练,不仅需要前期诊断,还需深入理解相关核心编排要素和作用机制,根据目标人群需求、项目特征等要素进行严格编排,实施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运动监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