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园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理念探析

来源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校园是众多类型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武汉大学校园历经百年发展变迁,作为活态遗产其价值是多维度的.本文以武汉大学核心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初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建造历程,阐释校园空间格局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探析后续建设如何考量同早期建筑的协调和传承.并选取文理学部教学楼和宿舍、人文科技馆、文理学部图书馆分别作为三个阶段的代表性案例,从设计理念、规划格局、建筑风格、景观配套等方面分析校园现代建筑的营造如何与历史环境相融合,校园活态遗产的理念和策略如何发展,以期为校园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根据汽车塑料件材料与热固性塑粉红外光谱性能分析,研究了塑料基材与粉末涂层之间红外光谱关系,应用红外辐射传热学原理,通过红外波长吸收与发射能量匹配关系,可以提高传热效率.塑料基材与塑粉之间界面通过一种导电交联剂的耦合,可以实现汽车塑料件的粉末涂装.用汽车车轮ABS与PA塑料件进行粉末涂装试验,证明该方法工艺简单,可靠.采用10道粉末涂装工序可以替代目前普通汽车塑料件的16道工序,原涂层烘干固化单个工
上海青年会大楼彩画以和玺彩画为蓝本,打破了封建帝制传统要求,在内容、形式、材料上与传统和玺彩画有很大差别.经过详细的修缮前调查,分析其劣化原因,主要是材料、工艺、使用等原因.以修旧如旧为宗旨,保存现状为原则,经过现场拍照存档、取样反复实验、清洗整理、原样翻做、补新以新一系列的操作,完成彩画的修复,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城市旧住宅小区的生态化改造是优化城市存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当前旧住宅小区改造更新的进程及问题,提出生态化改造是未来旧住宅小区改造的发展趋势.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景观环境以及资源与能源四个角度提出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实施内容,并提出推进城市旧住宅小区生态化改造的政策制度、资金保障和群众工作策略.
涂料涂装一体化,对涂料行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陌生的词语,所谓"三分涂料,七分施工",对于涂料涂装行业的专家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至于涂料涂装一体化对需要涂装的各行业来说,其具有的意义,之前许多涂料涂装一体化的文章已论述得很清楚,本文将不再讨论.但是,怎样将涂料涂装有机地、实质性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为需要涂装的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提供优质的涂装服务,真正为企业节约涂装成本,防止职业病危害等方面,对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工业建筑遗存问题愈发突出,对其改造更新是企业对待工业建筑遗存较为妥善的处理策略.本文通过对玻璃工艺博物馆的改造更新的案例研究,积极探索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目标方向、功能的改造模式以及空间的手法操作,为今后建筑遗存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文选取天津现存的历史性公园——北宁公园——为例,探讨并尝试评析21世纪初天津对历史公园改造的相关理念.首先梳理北宁公园的发展变迁历程,解读其历史景观意义,剖析历次改造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评论、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取公园改造后使用情况和游园者感知的相关信息,探究历史公园改造提升的合理策略,以期为今后历史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西方历史保护理论中的现代意义的保护理念与实践诠释着历史建筑存续于当下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旨在这一背景下,从斯卡帕的保护实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保护理念相较同时代的意大利保护学界所具有的超前性,并指出其保护实践方式属于怀旧类型学中的反思型怀旧,凸显其对我国当下保护课题的巨大意义.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快速城市化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景观.目前各地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往往忽视其历史、文化价值及在丰富城市多样性中的作用而采取拆除的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欧洲历史城区的保护经验,试图探求一套兼顾城中村空间肌理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城市更新策略,为珠江三角洲各地城中村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中国历史地段的保护开发处于"空前重视"与"空前破坏"并存的局面,保护开发往往会顾此失彼,保护了建筑、空间,却带来历史记忆被切断、社会肌理被破坏等问题.本文将低影响开发理念引申到历史地段的保护中,从生态领域拓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声音文化在历史地段综合体现着社会记忆、文化传承、空间特色等多个方面,是历史地段"软硬件"兼具条件下的综合指标.对历史地段"声音文化"的保护应从生产
"真实性"贯穿文化遗产的修复及保护过程.在旅游学范畴,"真实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以消费者在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参观、用餐、住宿体验为例,基于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在历史风貌建筑中的真实性体验进行了深入解读,从保障客观真实性与建构真实性,提升后现代原真性与存在原真性等层面给出了提升真实性体验的对策建议.该研究对于历史风貌建筑在旅游产业中的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