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性分析——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下,以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现行三种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性进行综合考察与评价.研究表明,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性表现于两方面:第一,未能准确反映私人物品基础之上的耕地价值;第二,对耕地公共物品属性认识不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社会保障法”都存在重大偏误.
其他文献
合作团队中的威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是有严格的条件保证的.农业的生产特性、团队规模的问题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减弱了已有的威胁机制分析所表达的激励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合作只是村庄成员多重合作中的一部分,村庄环境条件下存在的声誉机制及其关联博弈所发挥的行为规范作用,有利于农业合作中的“可自我执行协议”的形成.文章认为,农业合作中“可自我执行协议”形成的条件是:小规模、专业化、威胁机制以及村庄环境下的关联
合同农业组织是一个通过互助使农户能够达到自助的重要组织手段.因此,本文以合同农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为逻辑起点,指出实施合同农业组织创新是农业经济改革的关键;文中重点分析了四川省雅安市草坝镇创新合同农业组织运营机制及其绩效,实证研究显示创新合同农业可以克服农业生产的劣势和制度缺陷,具有较大的组织优势.
中国农民目前面临着经营规模过小、社区成员异质性加大和人均人力资源存量少的现实约束,这导致他们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过大,同时由于政府相应得制度供给缺位,使得制度创新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这些是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加大政府有效的制度供给,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
会议
本文通过对1985-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户性质变迁的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决定农业组织演进的变化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存在状态,生产出农户打破自给自足和小农均衡状态的经济剩余,农户作为配置和利用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组织,发生了从传统农户和商品农户向现代农户转变的性质变化.促进我国农户向现代农业组织方向演进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
中国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组织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都日趋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究竟如何呢?本文通过对双流县五个乡镇100个农户和10个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实地调查,就农户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参加意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因,为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出建议.
项目组在对四川双流、金堂、龙泉、蒲江、安岳、资阳、宜宾、都江堰、雅安、攀枝花等县(市)的20多个水果专合组织实地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凝练出了现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支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三种主要组织模式的特点、运行机制、绩效与适应性,并分析了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期为四川水果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从四川省绵阳市“农民专合组织(+)企业”合作模式的个案研究入手,从利润驱动、交易成本、资源互补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合作动因,从资产合作、合作管理、合作的激励与约束、利益分配、合作风险防范五个方面来归纳了两者的合作运行方式,并分别从协会、企业和会员三个层面评价了合作绩效.
本文用空间集聚指数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八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制糖业之外,其他行业并不存在行业空间集聚现象.但八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大部分行业超过一半的就业人口分布在四个省份.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布局主要受到了原材料产地的影响,资源优势对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分布起到主导作用.
基于对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西部166个村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本文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两个角度详细剖析了各种因素对中国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人数、农户户主的年龄和农户的家庭规模是影响中国农户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而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数、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