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医证型及食管静脉曲张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研究,探讨了肝硬化中医证型及食管静脉曲张与舌下络脉的关系,为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亦为临床早期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存在及程度提供一种安全、可重复性、非侵入性、简单快捷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确诊为肝硬化并行胃镜检查的病例136例,健康对照组40例同期对照.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中医四诊、食管静脉曲张分度、舌下络脉分级等方面.其中中医证型分为六型,包括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由专科医生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两名副高以上专家根据辨证标准最后核定;由专人负责对每位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表现并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等级;对每位患者舌下络脉长度、直径、形态、颜色进行观察,填写舌下络脉情况调查表,分为正常、Ⅰ级、Ⅱ级、Ⅲ级四个级别.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率的比较用X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根据以上方法对每位患者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其中医证型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1、肝硬化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及舌下络脉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的136例肝硬化患者中,各证型的分布比例大小依次为: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其中以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最常见证型.肝硬化代偿期舌下络脉多呈长度正常、直径<3mm、形态无迂曲、淡紫色,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型为主,为正常和Ⅰ级舌下络脉,病情尚轻浅;肝硬化失代偿期舌下络脉多呈异常长度、直径>3mm、形态迂曲、青紫色、瘀血丝,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水湿内阻型为主,且水湿内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以舌下络脉Ⅱ、Ⅲ级为主,脾肾阳虚型以舌下络脉Ⅲ级为主,病情重.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重,舌下络脉长度、直径、形态、颜色、分级亦相应改变.肝硬化各临床分期中医证型分布的比较、肝硬化各中医证型组舌下络脉的长短、粗细、形态、颜色、分级的比较,均具有不同程度差异(P<0.05).2、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各分度中舌下络脉特征分布各异,舌下络脉在无食管静脉曲张组多表现长度正常、直径<3mm,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加重,舌下络脉长度、直径表现为异常长度、直径>3mm所占本组比例依次增加;舌下络脉形态在无食管静脉和轻度曲张组多表现为无迂曲,中、重度组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迂曲形态者所占本组比例亦增加;在颜色方面,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加重,舌络颜色亦加深,无曲张组多表现为淡紫色,轻、中度组多表现为青紫色,重度组表现为青紫色合并瘀血丝.食管静脉正常者以正常舌下络脉为主,所占比例为67.6%;食管静脉轻度曲张者以Ⅰ级和正常舌下络脉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4.4%、37.0%;食管静脉中度曲张者以舌下络脉Ⅱ级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54.8%;食管静脉重度曲张以舌下络脉Ⅲ级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8.0%.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分度舌下络脉的长短、粗细、形态、颜色、分级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食管静脉曲张分度的舌下络脉分级构成比较,无食管静脉曲张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组的比较经秩和检验,P=0.015>0.0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比较经秩和检验,P<0.0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舌下络脉的长短、直径、形态、颜色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与舌下络脉分级呈正相关.3、各临床分组的舌下络脉分布舌下络脉长度表现为正常,直径<3mm、形态无迂曲、呈淡紫色以健康对照组和肝硬化代偿期为主,而表现为异常长度、直径>3mm、形态迂曲、颜色呈青紫色以及青紫色合并瘀血丝以肝硬化失代偿期为主;舌下络脉分级方面,健康对照组以正常舌下络脉为主,肝硬化代偿期以正常和Ⅰ级舌下络脉为主,肝硬化失代偿以舌下络脉Ⅱ、Ⅲ级为主.由健康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进展时,舌下络脉长度异常、直径>3mm、形态迂曲例数所占各组比例依次增加;颜色亦由淡紫色=>青紫色=>瘀血丝逐渐加深;舌下络脉分级亦随病情加重而相应改变.各临床分组舌下络脉的长短、粗细、形态、颜色、分级的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舌下络脉的长短、粗细、形态、颜色、分级存在相关性,由此舌下络脉改变可作为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静脉曲张的客观舌诊指标,为肝硬化中医分型辨证以及各临床分期的中医辨证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辨证施治;亦为临床早期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及评估其程度和破裂出血风险,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重复性、非侵入性、简单快捷的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采用化痰祛湿活血方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能够有效提高ADPN,AdipoR2,AMPK,CPT1mRNA,降低ACCmRNA表达,同时调控肝组织中其蛋白表达量,减少组织中FFA含量。说明通过化痰祛湿活血方的干预,ADPN与肝中AdipoR2结合后,激活AMPK,使下游限速酶ACC磷酸化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下降,减少肝细胞脂肪沉积;另一方面A
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其发展为肝硬化的危险性比单纯脂肪肝高.本文旨在观察"慈菇化脂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脂联素(APN)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慈菇化脂丸"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慈菇消脂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AST,ALT,等指标治疗后有显著改善作用;对TNF-α以及APN均有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P<0.05-0.01)。实验结果表明其作
多数学者认为ALD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作用显著,尤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比A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分析与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TNF-α,IL-6作为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在ALD发病的不同阶段过程中反应程度不同。两者在AFL发病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在AH时水平明显升高、表达明显增强。二者可能与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同时可能也
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考察肝星状细胞活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考察中应用生物传感器能够使得评价体外培养的HSC特征性研究成为现实,并详细介绍了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使用作了展望。
本文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8例,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肝病治疗仪,能够改善NAFLD患者症状,具有保肝,降酶,降低血脂,影像学上能够提高肝CT值,提高肝/脾CT比值的作用,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伯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本文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其病因病机并采用八味消癖汤进行治疗,八味消癖汤可有效调节脂肪肝患者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糖,减少脂质癖积,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有关。临床治疗中,还应重视饮食、生活起居和运动锻炼
肝纤维化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本文通过采用化纤保肝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纤维化,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化纤保肝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降低肝纤四项指标,明显抑制TGF-β1,PDGF,TNF-α等基因的表达,及减少Fibroscan值,从而发挥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
"龙柴方"为全国名医师承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实教授之经验效方,临证用治慢性乙型肝炎(CHB)多年,疗效显著.为进一步从临床角度客观评价该方对CHB的临床疗效,本文运用龙柴方免煎颗粒对CHB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和评价,结果表明龙柴方组方中撷取了“小柴胡汤”之意,小柴胡汤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对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有抑制作用。龙葵、白花蛇舌草所含生物碱和多糖等为主的活性成分具有抗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尽管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但是常常主诉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乏力、腹胀、失眠、下肢酸软等躯体症状,这对其临床预后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这部分患者表现出明显抑郁状态.本文应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丹桅逍遥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抑郁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患者躯体症状、调节情绪状态、降低转氨酶、抗病毒疗效稳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综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指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者,本文根据祖国医学"治未病"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从补益脾肾法入手治疗其中40例,并分析补益脾肾法所用药物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气虚质痊愈5例,平和质痊愈3例,而湿热质、气郁质和阳虚质均为0例,针对于此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补益脾肾法对体质为气虚质和平和质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