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部视野认识我国大陆结构与构造演化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关键科学问题,本课题组开展了华南、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结合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最新探测数据和成果,重新处理已有深部探测资料,特别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在综合分析集成地表地质调查和测试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深浅耦合的数据融合与结构再造,从而赋予深部地壳和岩石圈探测成果的地质构造含义;构建了我国大陆地壳/岩石圈结构框架,建立了我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东亚主要构造域转换、复合的构造动力学模型;确定了主要造山带的时间-深度剖面,初步揭示了东亚大陆构造过程的四维结构模型,同时探讨了东亚大陆构造变动的全球意义.
其他文献
What happens to the Indian mantle lithosphere(IML) during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 and what roleit has played a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remain unanswered.Here,we show clear images of the IML
会议
It is well-known that Geosciences are strongly observation-dependent.The discoveries in Geosciencesalso strongly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techniques.Whether earthquakes can be predicted
会议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Pakistan is poorly known despite its importance as housing triple platejunction in the south to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 and its resulting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Tibe
Continental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Eurasia,surrounded by three major plates:the Indian plate,the Philippine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Complex tectonic environment makes
会议
克拉通之所以能够存在于地球数十亿年之久,与其低含水量导致的与下伏软流圈足够高的粘度差是有关的.而长期冷却的克拉通造成的高密度可能会与软流圈形成重力不稳定,所以克拉通岩石圈在成分上的差异也是保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太平洋俯冲对触发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与改造能够提供了动力来源,如果华北克拉通的亏损程度较低,那么俯冲这一因素可以导致克拉通的活化和破坏;如果华北克拉通的亏损程度较高,那么俯冲
作为造山带变质岩是否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重要指示矿物,柯石英的识别及其保留机制一直是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柯石英主要以包裹体形式发育在造岩矿物或耐熔性矿物如锆石中.野外不同尺度详细填图表明,仰口含粒间柯石英榴辉岩在构造上表现为无根等斜褶皱转折端并包裹在富石英片岩内,而位于无根褶皱转折端的含柯石英榴辉岩不含任何多硅白云母。形成一个保护空间并营造一个相对"干"的环境,抑制折返过程中剪切变
深熔作用贯穿碰撞造山带板片俯冲、折返及垮塌等重要演化阶段,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获取造山带根部的热演化信息,理解造山带内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壳幔相互作用、大陆生长及元素和物质的再循环过程.而造山带内超高压岩石内可能记录多期次部分熔融的深熔错石和岩石学证据,不仅可良好限定不同变质阶段部分熔融发生的时限,而且可通过对锆石和变质岩石学的详细研究反演深俯冲板片在不同阶段熔融程度、温压状态和熔融的物质来源等方
陆岩石圈流变性质、岩石圈热结构以及构造演化等的差异性导致大陆俯冲与碰撞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大陆俯冲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已成为板块构造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模型实验结果也显示,碰撞造山带内岩石的熔融发生区域主要受地壳流变性质所控制。我们的模拟结果为认知特定地球动力学背景下不同俯冲条件孕育何种大陆俯冲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对大陆岩石圈内部物理属性结构的探测与研究,是认知大陆岩石圈及其深部物质运动过程、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随着卫星磁力测量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与磁场建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的精度与分辨率越来越高;不同于传统的地面、海洋与航空等近地表磁测数据,卫星磁测数据包含的局部与浅部杂乱地质体的干扰较弱,可以更好地用于获得描述岩石圈不均匀性及其空间分布的大尺度磁性结构模型,而解读其参数"图像"
黏性软流圈之上"漂浮"的刚性岩石圈是板块构造学术中最基本的模型.因此研究岩石圈结构、特别是岩石圈/软流圈分界面(LAB)的起伏,对于确定岩石圈变形方式、地幔对流、块体相互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大型构造及其演化都非常重要.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在很多区域LAB可能不是一个尖锐的间断面,而是一个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复杂过渡带.在接收函数结果中,发现在60-150km范围内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低速界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