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刘镇华庄园建筑形制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刘镇华庄园遗址进行详细考察和抄测的基础上,对庄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在营造技术和工艺上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徽州传统民居的室内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传统民居的活化与改造迫在眉睫.本文先从建筑物理环境及功能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活化的困境所在,后以优秀改造案例——休宁县五福会所为例,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改造方法,以期为徽州传统民居的活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
当前徽州地区传统建筑普遍存在气密性较差、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低等问题,使得建筑在热舒适度方面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采取主动措施采暖或制冷时,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增加建筑的能耗.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增大墙体热阻、提高门窗密闭性及封闭天井三个方面对徽州传统建筑进行改造以降低能耗.
本研究以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为对象,通过对当地气候环境特点与庄园内建筑营造关系的解析,从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五个方面,对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组群在回应气候环境特征方面所具有的营造策略与适应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凝练出四条气候适应性方法,分别是内向型的院落布局模式、窑洞与四合院相结合的空间模式、结合园林设计的环境模式和就地取材的结构模式.以上成果对地域性建筑的更新和当地新民居的
在当下的民居保护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大量跨省的异地施工使文物建筑丢失很多珍贵的地域特征.民居修好以后,缺乏日常性维护也是古民居保护中的一大问题.文章分析了3个浙江的案例,指出组织当地民间匠师参与民居的保护或许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对黄山市古建筑的资料分析与现状调研,深入了解徽州古建筑的分布、使用现状和保护状况.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将黄山市古建筑按照功能、时间、材质和位置分别加以分类分析,进行走访调研,对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初步建议,并进一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青岛里院是建于20世纪初供市民阶层居住的商住式集群住宅,堪称当时欧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北方四合院的结合体.里院建筑作为近代青岛市井生活的载体,具有商业、居住双重功能,在城市空间、建筑格局、功能布局、空间序列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模式特征;空间模式承载空间属性,并与使用者共同塑造形成场所精神.深入把握空间模式特征与使用者心理诉求,忠实表现场所的精神内涵,是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创新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通过乡村建设实践寻找适合乡村保育和活化途径的案例逐渐增多,然而,文化遗产保育工作中以当地为主的多元合作问题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少研究成果,更少实践案例.广东开平的"仓东计划"是笔者在中国大陆尝试借鉴国外理念,在中国本土实施的一个研究实践.仓东计划实施了将近4年,期间与仓东村村民、城市居民、华侨、高校、学者、学生、媒体、运营商、当地政府、市场、公益团体等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合作
明清时期,荥阳传统民居以"前厅堂,后楼院"的楼院式民居为其典型代表,其核心建筑堂楼是具有高耸、厚墙、窄窗等特点的多层硬山建筑,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至民国时期,民居中出现两层、平顶带雉堞这种独特形式的类碉楼建筑.为厘清荥阳地区类碉楼民居的成因,本文通过文献研读、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详细分析其历史沿革、规模和建筑形制等,进而推测其发展演变规律.最后,指出荥阳地区类碉楼民居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意义.
本文针对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选取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这一典型实例,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前后该区域乡村聚落的不同特征,解析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作用,有助于把握该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该地区乡村聚落的更新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本文以中国冀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记载,以冀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现存状态、使用情况、修缮记录等为研究基础,对现存民居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各类型民居的建筑形态特点、材料使用、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等特征;同时探讨了河北省传统民居与自然地域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传统民居绿色再生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