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与燕山交汇部位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搜集了2001-2013年间在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交汇部位先后布设的4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首都圈固定地震台网共192个台站记录到的全球5.5级以上远震事件波形资料,综合采用接收函数H-K和CCP叠加分析获得了134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对H-K和CCP叠加方法的结果对比表明本研究结果是自洽的,与前人研究相吻合的结果证实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综合分析本文得到的精细地壳约束分布信息,指出 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整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在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及其附近存在明显的小尺度起伏变化;研究区地壳的平均泊松比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北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的泊松比差异显著,说明研究区的地壳物质组分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区海拔高程与地壳厚度的艾利均衡状态关系,表明研究区域的地壳尚未达到艾利均衡假说的均衡状态;华北平原和延庆-怀来盆地泊松比高且破坏性地震多发;沫源东偏北一带的山区泊松比高却无破场、性地震;地壳厚度低于整体线性趋势的地区破坏性地震多发。这些可能说明研究区的强烈地震活动与泊松比分布差异及地壳介质物性和中上地壳构造变形差异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泊松比和地壳厚度的区域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太行山地区和燕山构造带及盆山交界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可明显归分为相对聚集的两组,两组泊松比都随地壳厚度增加呈线性缓慢减小,这可能反映了这些地区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地壳改造过程。
其他文献
利用陕西省97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和人工站相对湿度观测数据,研究了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对湿度对比差值的大小,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以及与所在气候区域的关系,同时研究了影响对比差值大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偏低2.28[%],标准差为3.07[%],人工站与自动站相对湿度对比差值主要与相对湿度大小有关,另外,校验(更换)自动站湿度传感器易造成单站对比差值发生突变,
本文利用1953~2008的NCEP/NCAR年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金华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金华市前汛期(5~7月上旬)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偏多年南压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弱,高层气流辐散偏强,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纬向环流偏弱,经向环流偏强,印度西南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偏强,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造成金华前汛期降水偏多;降水偏少
本文利用NCAR/NECP逐月的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1997/199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前后的1997年、1999年1-5月的大气环流、垂直运动的一些异常特征或前兆信号,以期有助于改进季节或汛期预报。得到以下结论:对流层低层1997年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及其东传存在着低频振荡现象,而1999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东风稳定,不存在低频振荡现象;1997年和1999年分析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海表温度(SST)距
根据1953~2008年丽水汛期逐月降水量资料,在趋势分析和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对汛期降水时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功率谱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丽水汛期降水的周期性特征及突变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丽水汛期纵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5月和9月降水量减少较显著,但夏季降水量则有所增加,其中以8月最为明显;丽水汛期降水量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各周期强度有所不同,
利用陕西省97个气象站2004~2007年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了陕西和陕西不同地域人工与自动观测气压的差异并对气压月、年平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日平均气压平均偏高0.21hPa,标准差为0.30hPa;气压差值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气压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明显;DYYZ和CAWS系列测压仪的性能没有明显差异;自动与人工观测时间不同步对定时值有一定影响,但
双翻斗雨量传感器,根据其使用时间和精度要求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按照使用条件和需要的精度10,每个月最少校准一次,如果超过[0.4(≤10mm);4%(>10mm)这个范围,需及时进行调试和定期维护。
笔者以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针对碳酸盐岩小尺度孔一缝型储层预测,单一的技术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采用“以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为指导的逐级储层预测技术思路”,基于“古地貌分析、不连续性检测和RGB三原色属性融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有效预测研究区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分布。
本次研究收集了四川台网59个,云南台网48个,以及周边省份台网,共127个台站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一年的连续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和合并,将每小时的数据合并成一天的标准数据格式。接着进行去仪器响应,去趋势,去平均,滤波,重采样,相关分析等数据处理,其中在重采样中选取dt=0.5s,在带通滤波中选取的滤波频带为0.02-0.5HZ。在进行相关计算中,为了压制地震信号以及其他干扰信号对数据处
本文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海水对Rayleigh波传播的影响。数据模拟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建立2-D跨海地壳模型,设定震源参数,利用SEM2D模拟计算台站接收到的地震波记录;将2-D情况下的地震波记录转换到到3-D情况;提取台站地震记录的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对模拟计算的台站地震波记录使用不同alpha值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并与理论频散曲线进行对比,从而确定alpha值。以台湾海峡为背
水库蓄水中,由于水位变化而导致局部应力场发生变化,水也加速渗入到岩石的孔隙,这些结果的综合作用从理论上讲可能会导致S波快波方向发生转向或慢波延迟时间会发生变化.所以,观测和研究水库S波分裂可以监视水库应力变化和岩石裂隙的变化,从而能够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按上述思路的设想,需要找到一个位于水库附近的台站,要求其在水库建设前到当前一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有水库蓄水过程的资料,而且有过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