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来”起源考辨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erwe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趋向动词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进展,同时“来、去”的研究又是趋向动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成果更为丰富。前人对“来、去”的研究涉及其词性、句法功能、语义、语用、认知/参照点、语法化等诸多方面。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讨论。而这些争议往往是由于对“来、去”的历时发展过程研究得不清晰造成的。 本文拟考辨趋向补语“来”的起源,以期对共时研究提供历时的证据。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必然/非必然关系,介绍了必然/非必然关系的性质、构成及与其他范畴的区别,阐述了必然/非必然关系的结构表现,并对必然/非必然关系的信息量进行了分析。
一般认为,数(Rumber)是体词性成分的重要性质,对各种语法现象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语法词、句法词及语义数的概念,介绍了语用数的理论与实质,并对基于语用数的语法进行解释。
语言变异是相对正常语言状态而言所表现的差异,句法变异也就是句法不合规范。近体诗的句法变异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征体现为格律上有了严格要求。本文以杜甫诗为例介绍了为了诗歌节奏的需要、为了语用的需要以及为了诗化语言的需要等近体诗句法变异中的制约因素。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具体形式,是各个民族认知的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个体独特、精微的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认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发掘语言镜像功能的一把钥匙。本文以报纸新闻的叙事话语为对象,考察了新闻叙事时间表达的类型以及特点。
模糊(Vagueness)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介绍了语言模糊的界定,指出英语颜色词义模糊是语言发展的本质使然,分析了英语颜色词的模糊理据。
本文对汉语重叠辞格在使用中的韵律格式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语言中的重叠是根据人们的习惯和约束发出的声音,不但要达意传情,而且要舒心悦耳。从广义范畴来说,重叠不仅仅是音节、语素、词等单位的叠置,甚至可能是句子、句群、篇章等更大单位的反复再现。
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型。历史上语法学者一度对这种句型颇为关注,传统语法对它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成果。本文介绍了位移动词的论元和论元等级序列,阐述了存现句的理想认知模型及论元形式与句法结构,分析了存现句的体范畴。
蒋严(1998)认为“都”只有一个意义,即表示全称量化,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总括义,而出现在“连……都”中的“甚至”义和所谓的表“已经”的意义都是从第一个意义通过上下文推导出来的。本文介绍了三分结构的概念以及焦点对三分结构的影响,对可能的例外和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词类问题中难解决的是兼类问题,在兼类问题中“动名”兼类占比重最大,又是最难处理的。我们在寻求一种理论上立得住,实践上有价值的解决方法。相对来说语言事实更实在、更客观、更有生命力,真实语料永远都切实有用。本文介绍了客观动态标注的内容、目标与方法,阐述了“动”转“名”的核心语义转变与功能分布,论述了“名”转“动”的核心语义转变与功能分布,分析了词性转变、词类归属与功能分布。
情感情感,《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本文介绍了情感及情感的表达,阐述了情感形容词的判定、句法功能以及语义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