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承压水软土引水隧洞下穿铁路施工技术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浅埋承压水软土引水隧洞下穿铁路所采用的施工技术。施工中综合运用了竖向高压旋喷桩帷幕、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钢管桩、全环钢拱架等技术措施,解决了不良地质隧洞无自稳、易坍塌、易变形沉降等技术难题,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他文献
西格二线关角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施工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文章对隧道特殊地质地段的开挖支护、长距离大水量反坡抽排水、高原高寒条件下的施工通风排烟及二衬混凝土耐久性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马家山隧道进口浅埋段洞身穿越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板岩、板岩夹砂岩,隧道正洞处于基岩风化层中,施工中曾出现较大段落以水平收敛为主的围岩变形,对施工影响较大。在高地应力区修建地下工程,最大的难题就是软岩大变形的控制问题。在高地应力环境下,岩层低强度是隧道发生大变形的地质因素,初期支护强度储备不足和工程扰动力以及施工方法不当也是产生大变形的原因。通过提高初期支护刚度、增加辅助加固措施、完善施工工艺有效地
文章从北京地铁黄庄站的工程特点、环境条件及实际情况入手,分析了黄庄站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地表沉降引起的地下管线破坏。因此,文章重点论述了“如何根据管线控制值预测地表允许的最大沉降值,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引起的地表沉降及规律,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的确定,采取的工程措施,最后将工程实际监控量测结果与计算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根据各种管线控制值、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湖北站—黄贝岭站区间上下重叠盾构隧道工程,位于城市主干道下方、隧址两侧建筑物密集,具有地质软弱复杂、埋深浅、重叠净距小等特点。施工中针对工程特点和难点,采用了监控量测、下部隧道超前注浆预加固、合理控制上部盾构掘进参数等施工措施,以及应用自行式支撑台车进行衬砌,并确保其下部支撑台车与上部盾构掘进同步推进的施工技术,安全、快速地完成了上下重叠段的盾构隧道施工。文章主要介绍了施工工艺
地铁盾构到达整体接收施工技术,是一次全新的在复杂环境下主动控制盾构到达施工风险的新技术。文章针对地铁盾构到达整体接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盾构到达应用工程的实际特点,分析研究了地铁盾构整体接收到达各关键施工工序的配合及盾构到达施工技术。从应用工程施工过程来看,盾构整体接收到达施工技术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大大降低盾构在到达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风险,避免盾构到达施工重大事故的发生,验证了盾构整体接收到达施工技
在南水北调穿黄隧洞盾构出洞施工中,在富含水的粉质壤土地质条件下,采用了超前小导管加固方案,有效地防止了掌子面顶部土体的坍塌,保证了盾构机顺利、安全出洞。文章着重阐述了超前小导管施工的工艺流程,以及对浆液指标的选择、注浆量的控制和理论计算,分析了超前小导管的加固作用和机理。
为定量研究隧道工作面正面土体稳定性,以及揭示地层参数与地层预加固参数等之间的关系,首先建立了浅埋隧道工作面正面土体的一般坍落模型,给出了正面土体稳定性分析的一般力学模型;其次建立了有无超前小导管的隧道工作面正面土体稳定性分析塑性上限解模型,给出了工作面正面土体临界高度和工作面正面土体稳定系数的上限解表达式,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正面土体稳定性分析的上限解讨论。得出了工作面超前预加固是浅埋暗挖隧道的
研究发现,冻土地区的隧道当处于裂隙围岩条件时,作用于衬砌结构上的冻胀力不仅与裂隙和隧道之间的距离有关,而且还与裂隙的分布密度、组数、产状以及裂隙的宽度有关,特别是裂隙分布的角度对于冻胀力的大小及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引入了矢量分析方法对冻胀力作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公式;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对三种不同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具体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当裂隙分布方向平行于衬砌结构切向时,冻胀压力为最
隧道工程穿越断层破碎带极易发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结合秀宁隧道出口段现场开挖揭示围岩情况,合理选择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地下水流失和降低围岩变形的目的。提出了适于出口段围岩条件下的注浆原则、参数、设备、方法、工艺和注浆效果检查方法,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大西客运专线上白隧道全长1717m,隧道洞身范围均为不同厚度的干燥粉细砂层,最大开挖断面为168.64 m2.施工中通过研究分析和方案比选,确定采用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并通过对干燥粉细砂地层中旋喷桩柱体的施作长度、搭接长度、发散角及旋喷桩加固效果的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加固工艺参数;同时,施工中通过对设备的创新改造,达到了对水平旋喷桩施作质量、精度以及效率进行优化的目的;另外,结合采用多台阶预留核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