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桃园市再生能源发展与方案建议之研究

来源 :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排放,使得全球升温,气候和环境的转变开始影响到人类、动物、植物,及整个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警讯.后碳时代意谓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不健康的工业体质应积极转型,因应全球温室气体减量趋势,为了达成桃园市能源自主策略目标,能资源的整合平台势在必行.台湾桃园市于未来能源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必需更深远且充分的考虑至2050年后的发展趋势,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或碳中和的愿景.本研究计划除了考虑台湾于发展再生能源之天然环境限制因素外,亦透过桃园市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建拟以分布式、合作性操作模式,结合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订定桃园市再生能源之中、长期执行方案,以确保桃园市的区域能资源永续发展、能源供需稳定及因应气候变迁所造成之影响,达成2050年碳排放减量至2005年的50%之政策承诺目标.
其他文献
本文从楚尼斯夫妇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出发,以自然地理、社会人文、营造技术三方面分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汾宁路改造的特点。
不断更新的大城市中心区通常密度较高、既有住区集中,紧凑型高密度混合住区是大城市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模式。本文通过对紧凑型混合住区空间形态进行探索研究,为大城市既有住区更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对旅顺口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之后,发现其保护建设与修缮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街区保护手法单一、投入不足、导致街区现状萧条破败等。本文以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案例,探讨相关策略,阐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利用的基本思路,并提出整体性保护观念与复兴策略。使其未来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并成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可行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留存有数量众多的工业遗产。随着城市扩张,部分工业遗产逐渐被城市核心区所包围,区位价值提升而备受关注。工业遗产改造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的工业遗产区复兴,无论是从规划布局到单体改造,从运营策划到功能更新都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所处区位及气候条件;二是工业遗产自身条件。相较于其他城市区域,工业遗产区大多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区的规模优势和
本文作者通过参与湖南通道县高步村侗屋的营造实践活动,探讨了这一过程中由UNESCO、专家学者团队、当地政府、外来商家、本地创业居民、公益组织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旨在说明建立村落遗产保护完善的多方参与机制,是未来村落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条件,这一成功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村落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方法引导。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的飞速前进,工业历史建筑及地段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再利用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为了缓解当代建筑与历史断代、传统民居逐渐消失和对传统民居保护方式滞后的问题。基于建筑文脉对建筑演进的维系与引导作用,我们运用新文脉主义的方式思考了传统建筑保护,运用"文脉切片"的方法对班南坎这个即将改建的拉祜族传统村落进行了调研分析。认识到了传统民居"原型——类型"的演变过程是文脉演进机制的必然结果。充分了解新旧建筑图底关系互换的动态过程。基于建筑演进过程的动态性,提出对传统建筑进行具有可持续性、
城市遗址是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等价值。然而,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发生了剧烈变动,导致大量位于乡村地区的古代城市遗址保护出现了周边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建设与遗址保护矛盾加剧等问题。本文以周代齐国都城临淄为例,分析了乡村地区古代都城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从空间规划限定、场所精神重塑和功能要素注入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同
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下,以伊藤清造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于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实物的调查研究。本文以伊藤清造对于沈阳故宫的实地考察为研究典型代表,以《满洲建筑杂志》所传载的史料为依托,从微观视角着眼于伊藤清造对沈阳故宫建筑专业角度的个案调查与解读,对专业学术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解析和论述,为东北地区近代建筑文化及城市建筑现代转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域和参考。
水在自然界中是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她不但存在于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也存在于仅占地球表面29%的陆地上与陆地下.难然水大量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可以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各仅占总水量的0.75%.而在土地大量且不当的开发以及圣婴与反圣婴然现的交互作用下,陆地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量日益减少,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可利用得水源相当稀少,且在不断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有限的水资源,使其更能有效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