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控雕刻机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

来源 :2013‘全国半导体器件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研究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的微流控芯片加工过程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数控雕刻机的简捷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结合数控雕刻机加工模式中平行粗加工和等高线细加工的优点,设计并提出了一种不对称路径加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微结构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扭曲及其附近出现大量残渣堆积等现象,成功加工出了宽度和高度都在十几微米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结构。随后以该微结构为模板,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进行浇铸与固化、等离子体键合,制作出了管道宽度和深度可达十几微米的微流控芯片。相对于传统基于MEMS工艺的微流控芯片加工过程(甩胶、烘干、掩膜、曝光、显影、腐蚀等工艺),该方法简捷易行,整个加工过程仅需要3小时。最后通过细胞生理特征信号检测平台检验了该微流控芯片的畅通性与密封性,实验结果证明:在注射泵驱动下细胞悬浮液可以有效流过微通道,芯片畅通性与密封性良好。这种基于数控雕刻机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可极大减少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时间和成本,为实验室微流控芯片的结构设计和前期原理验证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煤粉收集器是炼铁厂喷煤工艺中的重要设备,目前使用的布袋除尘器由于各种原因,布袋磨损率高,更换频繁,已经成为了喷煤系统中最大的成本源,除此之外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采用改变除尘布袋更换方式和延长布袋寿命等技术改造方案,有效的减少了除尘布袋的消耗,增加了制粉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降低了铁前成本。
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同宝钢、赛迪合作研发大型无料钟炉顶,经过设计仿真分析和1∶1试验平台测试,研制成功了以BCQS布料器为核心的大型成套无料钟炉顶设备,各种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和指标,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测试结果为秦冶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型高炉炉顶产品的合同,打破了国外垄断.
为了解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炉炉缸烧穿和炉底温升过高及寿命短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高炉炉缸炉底用新型的碳钛基结合自护砖.该产品具有微孔炭砖的微孔和高导热性、陶瓷材料的抗铁水熔蚀性和抗冲刷性以及"钛矿护炉"的作用,有望成为高炉炉缸用炭砖的替代产品.
铁水环流是高炉炉缸侵蚀的重要原因.为了延长高炉炉缸寿命,有必要分析炉缸内铁水流动状态.采用三维动量守恒方程、标准k-e双方程模型以及多孔介质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炉缸铁水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死料柱浮起时,通过炉底的铁水流量增加;死料柱直径越大,铁水更靠近侧壁和炉缸底部无焦区流动,铁水环流严重.适当加深死铁层深度,减小出铁口直径,能减小铁水环流.铁口角度由10°变化到15°对铁水流场影响较
Carbon nanotube (CNT) is famous for its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s property.Since it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1991, the preparation of CNT has got through the
会议
压接式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集MOSFET的栅极电压控制特性和BJT的低导通电阻特性于一身,具有输入阻抗大、驱动功率小、开关损耗低以及工作频率、高电压、大电流等特点,是近乎理想的半导体大功率开关器件,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电机变频器、风力发电变流器、光伏发电逆变器、高频电焊机逆变器,轻型交直流输电、轨道交通、航空、舰船、海洋工程等领域。压接式IGBT结构形式源于晶闸管、GTO等
振动环型MEMS陀螺仪结构由一个振动环(Vibrating Ring)、八根半圆形弹性支撑梁(Support Springs)、驱动电极(Drive Electrodes)以及检测电极(Sense Electrodes)组成,如下图所示。振动环型陀螺仪相比于其它类型振动陀螺仪有几个重要的优势:1)其良好的结构对称性使得陀螺仪对随机振动、温度变化等干扰因素的敏感度低;2)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具有十分相
传统的传感器与外界通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引线对信号进行传输,但是,这种交互方式无法适应高温、高压等极端恶劣环境.恶劣环境会极大影响到外联引线的稳定性,最终大大降低器件的可靠性,甚至使器件失效.LC谐振式传感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它实质是一个由对压力、温度等参数敏感的电容和电感构成的谐振电路,其主要特点是无需外联引线,LC谐振电路中的电感线圈耦合测试环境中检测电感线圈的磁场能,然后转化为自身的电
会议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多晶硅薄膜的压阻特性开始受到关注,并被用于研制力学量传感器。在随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多晶硅压阻理论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主流的研究成果一直沿用至今,认为晶粒中性区和势垒区对多晶硅的压阻特性都有贡献,势垒区的压阻效应主要来源于热电子发射电流随应变而变化,应变因子大约是晶粒中性区的一半。通常晶粒随膜厚的减小而变小,晶粒越小势垒区所占的比例越大,因此,多晶硅薄膜的应变因子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