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生态村理想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山区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山区生产、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山区生态村建设是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北京山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山区的发展趋势,将北京山区生态村的理想模式分成三个模式类型,并对其布局和发展思路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其他文献
锡林郭勒草原是天然草场,面积有1.97亿hm,可利用面积1.79亿hm.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即面积概念,测度可持续发展,从全盟角度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4.5083,生态承载力3.458,生态赤字——1.0499.GDP生态足迹5.1354hm万元,这说明高于全国2.037hm的平均水平,反映资源利用效益较低.加强科技投入.各旗(县)也GDP生态足迹高于全国水平.干旱缺水,植物生长期短,生物量低,
民勤绿洲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河尾闾自然景观,受水文循环影响十分敏感.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研究,对民勤绿洲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提出了实施流域综合规划,各行业综合治理,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措施.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我们环境与资源的家底已经很薄.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从黑龙江省生态资源现状和生态安全系统功能下降等角度入手,从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人民赖以生存所面临的生态安全等问题的风险逐渐加大,并提出了建立生态资源安全评价体系和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生态
本项研究应用RS和GIS技术,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黑河流域为例,通过编制全流域草地类型图、土壤侵蚀图、坡度图、自然保护区分区图等图件,从自然因素和管理角度分析,将坡度大于35﹪的草地,距离水源大于3.2km的区域,土壤高度侵蚀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其它非草场类型定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的区域.在适合放牧的区域,根据草地类型估测产草量,从坡度和距离水源远近两个方面确定放牧强度水平,并从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重点研究了农业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安全性以及耦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对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资源的经济贡献十分显著,该区土地利用率达89.8﹪,远高于全国74.1﹪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尤其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该地区土地覆被的格局,"城进田退"的问题突出.本文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问题分析,引进土地利用动态度(LDD)、区位优势度(LA
广西都安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之间的喀斯特斜坡带,其土地石漠化过程和演变规律具有典型而广泛的代表性.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和GIS对这一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耕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不应简单地算入耕地流失之列.应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待农用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合理转换.畜牧业等农业内部产业的用地固然会减少粮用耕地的面积,但会减轻对畜牧业以及人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各种形式的生态劣变是耕地资源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而,生态退耕应看作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保护措施和对耕地资源贮
本文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思路和技术路线.为今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基础.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归纳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土地现有的开发方式,分析农民集体在其中的地位,以揭示现实中农民集体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主体的重要性,分析开发中农民集体和国家、集体和企业以及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协调农民集体和国家、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