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虫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的建立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5次代表大会暨第8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玻璃纸做材料,用1日龄雏鸡为实验动物,用单孢子囊分离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了分离,实验室单孢了囊感染42只鸡(其中7只鸡由于其他原因死亡),在感染后5~12天,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法对鸡粪便进行检测,其中10只鸡检出卵囊,球虫单孢子囊分离成功率为28.6﹪.结果表明,该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简单易行,可以满足实验的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初步探讨了重组鸡γ干扰素(ChIFN-γ)对鸡体抗球虫细胞免疫的增强效果.分别给7日龄和14日龄雏鸡予E.tenella孢子化卵囊免疫并同时肌肉注射5000U rChIFN-γ后,于是日龄以同源E.tenella攻虫.试验结果显示:rChIFN-γ处理组的试验雏鸡脾脏和胸腺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P、CD8T淋巴细胞数量;Griess(NO)结果表明,rChIFN-γ处理组在21日龄的
本文初步探讨了重组鸡γ干扰素(ChIFN-γ)对鸡体抗球虫细胞免疫的增强效果.分别给7日龄和14日龄雏鸡予E.tenella孢子化卵囊免疫并同时肌肉注射5000U rChIFN-γ后,于是日龄以同源E.tenella攻虫.试验结果显示:rChIFN-γ处理组的试验雏鸡脾脏和胸腺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P、CD8T淋巴细胞数量;Griess(NO)结果表明,rChIFN-γ处理组在21日龄的
目的:获取具有抗原性的旋毛虫新生幼虫基因.方法:以旋毛虫感染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将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分析.结果从4.5×10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重组子中共获得158个阳性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36个新的cDNA序列,已报道的序列有5个,有12个序列无开放阅读框架(ORF),与旋毛虫线粒体基因组DNA同源.结论:获得具有抗原性的旋毛虫抗原编
目的: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三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
我县岔路镇大楼村一农民于2002年5月3日晨误吞野猪胃内线虫(2004年9月确诊为多洛雷斯氏颚口线虫或陶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 Tubangui,1925)11条.当日该农民出现腹痛,并呕出鲜血.手术前继发出血性休克.同年5月3日下午10时住进县第一医院.在5月4日和6日两次胃手术过程中从腹腔查到了多洛雷斯氏颚口线虫2条,从胃中发现同名虫体9条.本次手术确诊呕血和休克
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牛,无菌采集血样,经纯化后抽提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用实验设计的能扩增多种动物血管养菌部分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扩增出大小约为370bp的温氏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实验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温氏附红细胞体最靠近,同源性为97﹪,反映出同种病原体在不同地域环境中存在的遗传差异.为牛温氏附红细
按照SMART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说明,以TRIZOL试剂提取的土耳其斯坦东毕明虫成虫总RNA为模板,以含SfiⅠB酶切位点的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利用含SfiⅠA酶切位点的SMART核苷酸作为cDNA第一链在mRNA5端延伸出去的模板,采用LD-PCR技术以改良的oligo(dT)引物合成双链cDNA,经蛋白酶K和SfiⅠ消化后,过CHROMA SPIN-400柱
采用RAPD技术对11株Eimeria maxima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比较研究,同时与2株E.tenella和2种鹅艾美耳球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相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引物S38具有种特异性;4种球虫间SI值均小于0.30,E.tenella株间的SI值(0.9216)大于E.maxima株间的SI值(0.7822);11株E.maxima间的SI值不尽一致,总的是上海株与其它各株间的SI值(0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虽然本病很少引起死亡,但可使感染兔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容易继发其它疾病,对养兔业危害极大.2004年3月,泰顺县山野兔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邻近8家养兔户收购的105只肉兔,在屠宰加工时
首次应用PCR-SSCP技术和DNA序列分析对犬弓首蛔虫线粒体DNA(mtDNA)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该属的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以及弓蛔属狮弓蛔虫进行种间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和种群遗传关系.结果发现犬弓首蛔虫种群(Tcan1-1、Tcan13、Tcan16)内pcox1的基因序列平均差异为2.87﹪;与马来亚弓首蛔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