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工艺参数对低碳微合金管线钢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影响

来源 :第八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管线钢X52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主要进行了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不同变形工艺参数对X52的相变行为及显微组织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可以大大地增加铁素体的形核位置,使晶粒细化;同时变形温度的下降、冷却速度的增大,使铁素体的形核驱动力加大,形核率增加,也使晶粒明显细化,微合金钢细化晶粒的机理主要有:形变诱导铁素体、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和第二相的析出抑制晶粒长大.
其他文献
7A52铝合金是中强可焊铝合金,利用BJ380A焊丝和水蒸气等离子弧技术对其进行焊接,对焊缝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l2Cu、AlSiCu 等脆性相在焊缝晶界的集聚是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焊缝在凝固过程中由于体积形变引起的拉伸应力是焊缝热裂产生的动力;氢气孔存在区域也是焊缝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分别对激光预处理基体的和未处理的镀铬层试样进行热循环试验,统计了面均裂纹条数和面均裂纹长度(裂纹总长度/分布面积)与热循环次数的关系,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激光预处理基体可有效地降低铬层的面均裂纹条数及面均裂纹长度;面均裂纹长度值增长到某一值时增幅明显减小,该值即主裂纹形成时的值。
阐述了净(近)型(性)热喷涂加工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当代绿色制造业(GM)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该加工技术的系统工程框架,结合一些实际工程应用实例说明了利用该项技术在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精(近)型(性)热喷涂加工技术的完善有利于推动热喷涂再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阐述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的现状与差距,结合航空工业上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应用需求所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提出了高能/复合表面强化的新发展思路,并建议适时建立航空工业的表面强化改性工艺平台与技术体系,以推动航空构件的制造体系发生从"成形制造"到"表面完整性抗疲劳制造"的根本转变。
合成纤维优点诸多,也有不足。作为服用纤维尤以吸湿、可染、抗起球、抗静电等性能不良需待改进,因而合成纤维的功能化课题倍受瞩目。服用纤维的功能性,最终是反映在由纤维构成的集合体上,纤维集合体的改性通常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实施:即(1)纤维制备用聚合物的改性;(2)单纤维的改性;(3)纱线及织造阶段的改性;(4)染整加工阶段的改性。本文试图尝试着从方法论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以几种新型的功能性纤维的改性思路和实
以钛酸四丁酯、二乙醇胺、乙醇和水为体系,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得了二氧化钛溶胶及整理剂,通过浸-轧工艺将其用于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整理,比较了不同制备条件对整理后织物抗紫外线性能和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自制整理剂整理后的棉织物抗紫外线性能显著增强,且整理织物的白度较好。
文章介绍了纳米二氧化钛在纺织浆料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纳米TiO2的制备方法、作用机理、产品性能以及纳米TiO2在纺织行业中的其他重要应用。
通过对纳米技术在纺织行业中应用的市场调研和文献资料查新,针对羊毛传统改性方法的不足,开创了采用纳米化技术对超细羊毛表面结构进行改性的方法,对羊毛改性进行了新的研究和实验。排除了直接应用纳米材料所带来的小分子团聚效应、持久性较差及生物环境安全性等问题,更为绿色健康,改善了织物的舒适性,对保护环境、产业升级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C60和PMMA溶于甲苯和DMF混合溶剂中,电纺制备了不同富勒烯含量的PMMA膜,并用SEM、紫外吸收光谱(UV)、X射线衍射(XRD)、荧光显微镜等对所制电纺膜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所得C60/PMMA电纺膜中,以纳米纤维为主,有少量微米纤维存在,纤维平均直径约为600nm;C60的紫外吸收特征明显,且相对其在正己烷中的谱图略有红移;C60在PMMA中的分布比较均匀,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效
提出淬火钢中的束状马氏体不全是板条马氏本的新观点;认为它应分为两类:束状薄板马氏体和束状薄片马氏体.前者在低碳钢(≤20%)淬火时生成,本质是板条马氏体;后者在中和高碳钢(C≥0.4%)高温淬火时产生,本质为诉状马氏体.文中对这两种束状淬火组织提出空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