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设计的异化与重构

来源 :中国自然辩证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hen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欲望与资本逻辑的契合造成了技术设计的异化.从异化中得以解脱,重构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技术设计,实质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基本原则,建立可持续技术设计."可持续技术设计"不仅是对技术物生产和使用环境的设计,也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因此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
其他文献
技术哲学存在着工程派和人文派两种传统,皮特的实用主义分析技术哲学结合了这两种传统的优势,他从技术本身和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对技术进行思考,并对具体的技术人工物进行技术解释.皮特的技术解释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他关于对技术的定义和技术失效的技术解释过多的涉及技术之外的原因.以哈勃望远镜的失效为例,本文从逻辑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技术解释,指出了对应原则的不足.在从结构到功能的技术解释模式中,应当用原子结
鲍德里亚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物具有双重属性:功能性和符号性.物是功能性与符号性的统一,组成"功能-符号"物.物主要通过个性化和广告的机制进行符号化运作."功能-符号"物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品牌战略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
"技术何以可能"是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家对技术成为可能所需的条件进行了探讨,他们所强调的重点不尽相同.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技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它认为可能应该强调先天能力、目的导向、科学与技术知识、物质基础和实践活动等五个必要条件.
目前以技术规范和伦理规范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工程规范两条相互割裂的研究进路.工程规范作为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其研究有待寻找综合性的第三条进路.职业主义视角为第三条研究进路提供了可能.职业主义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利他主义、职业组织、职业自治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内容.在职业主义视野中,工程规范是职业主义的客观知识形态化;其中,工程技术规范对应于职业知识,工程伦理规范对应于利他主义以
技术决定论孕育于启蒙运动以来欧洲的技术进步主义思潮,是现代工业社会对前现代世界祛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术与社会关系理论.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达到学术成熟,工具论技术的决定论与实体论技术的决定论共同构成了其在经典技术哲学时期的完整理论版图.现代性社会学有助于澄清技术决定论的历史生成和理论纷争,"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命题属于实证主义的观念误构,涂尔干工业主义逻辑的技术决定论构成了趋同论的理论基点,
自互联网得到普遍应用以来,人们已经对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一些人从无所不在的普遍互联中看到了人类向伊甸园的回归,以至于相信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普世价值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实现,这种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另一些人看到的则是无所不在的监控,每个人都处于统治者乃至每个人的监控之下,这实际上就是福柯意义上的圆形监狱的升级版及进一步的社会化。
建筑是一种三维空间艺术。但长期以来,建筑师的设计受制于二维的绘图工具:绘图板、圆规、三角板和丁字尺。建筑师对三维空间、形式的想象力无论有多丰富,都必须将其设想转化为二维的图形信息——即绘制成建筑图纸,传递给建筑构件制造方和建筑施工方,最终建筑才能在三维世界中得以实施。而设计的完成基于凭借草图、图面、样本(模型)、计划方案或构想的视觉化。视觉化及其处理、实现是形象创造的前提,借助于特定的视知觉思维方
德国、奥地利、瑞士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地理位置毗邻,都为联邦制国家,都有着相当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应对科研不端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别.尽管它们的具体管理模式、处理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定义的宽泛性、调查程序的严格性、对检举人保护的周密性、对青年科学家教育的系统性方面这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特点.它们做法的不同提示我们国家在改进预防和处理科研不端体系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自身实际
弗兰西斯·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早在4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对于我们而言,它早已是耳熟能详、老生常谈,甚至毫无新意,更无须加以讨论的老命题。然而,当代跨学科的"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与"技术研究"(Technology studies),都相应提出了"技术化科学"(techno-science)这一建构主义知识论的新观念。这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审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古老
本文将结合学界关于结构实在性的最新研究试图对技术人工物自然类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结合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分析推进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进而从整体上推进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