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实行购销多元化经营,粮食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国家作宏观调控,且价格政策在2008年基本完善。截止“十二五”末期,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十二连块”的卓越成就。与此同时,农产品供需失衡、结构性过剩现象日益凸显,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难度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不仅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引导粮食市场健康运行,更能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对粮食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均假设各省市经济相互独立,主要以粮食零售价格指数或者生产价格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元回归模型、GMM估计和均衡修正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但充分考虑各单位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与经济距离对粮食价格波动进行研究的较少。为更好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空间效应,减少价格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吉尔里指数和热力图验证我国各区域粮食价格波动的空间特征。理论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可能影响因素后,重点关注自然灾害、消费倾向、生产成本、通货膨胀与居民购买力等五个方面并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邻接关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建立静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粮食价格波动与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邻近区域粮食价格对地区粮食价格变动具有推动作用,粮食生产成本、居民消费倾向、居民购买力与上期粮食价格对本期粮食价格的影响显著,通货膨胀对我国各地区粮食价格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