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及遥相关型年代际配置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常规观测站日降水资料,运用关联矩阵分析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复杂网络。针对(1)传统的遥相关型研究仅考虑负相关,未考虑正相关,且多集中研究某一遥相关型,不能从整体上揭示了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2)遥相关指数主要通过SST或SLP的差值等进行定义,能够体现遥相关型信号的强弱,但不能体现遥相关型对气候系统作用的强弱;(3)对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联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等科学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以下一些主要结论:(1)概率统计角度揭示温度场内部的关联性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全球格点温度序列间既存在关联“噪声”,又存在真实关联;格点温度序列之间存在的关联既包括近邻或次近邻格点之间的短程关联,又包括如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等远程格点之间的遥相关。关联系数的均值在1977年前后表现为两种不同变化态,对应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温度突变;关联系数的空间分布在两种尺度下都表现为沿纬向呈带状分布,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和赤道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是关联异常区域。关联性的研究为温度关联网络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2)温度场和环流系统内部关联作用的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量的引入为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提供了衡量指标。两种系统都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即系统中大量短程关联的存在保证了系统的结构稳定性,部分遥相关的存在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网络的顶点度分布都表明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环流系统关联网络则明确界定了两种系统的分界为南北纬27.5°附近。低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较高且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主要体现了全局耦合的性质,格点间主要以直接关联作用为主;中高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相对较小,遥相关型对应的局部区域顶点度较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换而言之,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内格点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差异。(3)遥相关型对环流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建立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衡量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遥相关型对系统结构影响的主次关系。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滤除AO和NAO后,系统的短程连边和长程连边均显著减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增加,网络信息传递的效率显著减小。相比较而言AO的作用较NAO更大一下。PNA在北半球环流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型,其作用主要体现了中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的联系。对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而言,AAO的作用最强,滤除AAO网络的平均顶点度减少了45%,平均道路长则增加了34%,因此在南半球环流系统中AAO是要首要关注的对象;南极偶极子在200hPA和800hPa高度场中均存在,因此对应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遥相关型,它的存在对AAO及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4)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和遥相关型作用强弱指标体系的建立。网络的顶点度直接体现顶点作用的强弱,因此采用顶点度区域平均的方法,定义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温度关联指数(TPTI指数)和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从而构建了一组新的指标体系。TPTI指数较以往通过SST距平值等的定义更深入的体现了该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强弱。TPTI指数偏强的年份基本对应了强El nino年和La nina年,并将El nino年和La nina年分为强作用年和弱作用年,进一步说明气候系统中关键区域的信号强和作用强是未必等价的。春季和夏季TPTI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和-0.35,具有应用于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价值。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直接体现其在气候系统中作用的变化,并且根据各种指数的强弱变化确定中国夏季降水各个区域的主要相关因子。(5)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PNA,NAO,AO,EUPA和WP五种显著的遥相关型年代际尺度的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作用中心的移动,NAO,EUPA和WP的作用中心在年代际尺度存在显著的移动的特征,且70年代中后期及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存在共同的跳跃过程。AO型在1976年以前作用较弱,80年代末期以来作用则显著增强;PNA型模态的空间分布则相对稳定,作用中心移动的特征较弱,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其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模态。(2)根据各种指数确定了不同时段北半球中高纬度起主导作用的主要遥相关型:1976年以前是PNA,EUPA和WP三种模态的配置为主导,1977年以后NAO的作用显著增强,五种模态共同作用,1985年以后AO的作用显著增强,其它模态的作用则相对较弱。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期的气候突变可能与行星际尺度遥相关型的调整有联系。(6)多因子物理统计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从年代际尺度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遥相关型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将中国夏季降水分成10个不同区域,分别确定其主要的可能影响因子。从多因子配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夏季降水的多因子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模型,多因子结合,年代际尺度推导年际变率,通过历史经验信息判断相似等手段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夏季降水预测的新方法,2005年夏季降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可能。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图的自同态幺半群的性质和结构,全文共分七章.第三章研究了路的补图的自同态幺半群,证明了路的补图的自同态幺半群是一个纯整半群,同时,解决了自同态幺半群的一些有关计数问题.特别地,确定了路的补图的自同态谱和自同态型.第四章研究了分裂图的联图的自同态幺半群,给出了此类图是自同态正则和自同态纯整图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证明了分裂图的联图的自同态幺半群不可能是逆半群;同时,刻画了分裂图的联图的半
在数学生态学中,一个生态系统共存态的存在性及各种群的长时间行为是种群动态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对种群动态模型研究的深入,同时考虑了扩散、自扩散和交错扩散作用的强耦合反应扩散方程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我们主要考虑种群动力学中的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强耦合非线性反应扩散系统,通过对此类系统解的整体性态以及非常数稳态解存在性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果.整篇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
学位
提出不同类型的增量未知元用于构造有限差分数值格式。本文主要考虑增量未知元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增量未知元方法建立适合三维偏微分方程的清晰矩阵框架,在三维情形提出增量未知元的多层格式,通过数值试验,证实包括求解泊松方程,增量未知元的分层预处理形式可以用于更一般的方程。其次,将增量未知元方法和一些现代迭代方法相结合,如MR,GCR,Orthomin(k),Bi-CGSTAB,HSS,BTSS等,并求解由
空间种群的同步性是指不同位置的种群数量的同时升高或者下降。种内和种间的空间分离种群同步性波动的证据在文献中随处可见。同步性的出现与否以及它的程度是决定生物系统功能与障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前,探索空间种群同步性的机理已经成为种群生态学的一个前沿核心问题,也引起了很多生态学家的兴趣。再者,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环境变量,包括温度、降水、湿度、河深和一些季节性指标,有非常显著的红谱,即有色环境噪音。本
本文考虑了几类捕食系统.运用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分支理论和泛函微分方程理论研究其动力学行为,并探讨了系统中参数(如时滞,扩散及非单调功能反应函数等)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为解释,预测和控制生态学中的一些现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研究了具有多个离散时滞的二维Lotka-Volterra捕食系统,给出了系统出现Hopf分支的条件;运用规范形理论和中心流形定理,讨论了分支
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理论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主要研究高维空间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的整体解(entire solution),这里所谓的整体解是指一类对所有时间t∈R都有定义的解.从动力系统的角度来看,一般意义上抛物型方程初值问题的解仅仅是半轨道,利用半轨道(t≥0)不能判定解的全部信息,而整体解(t∈R)实际上就是方程的一个全流,利用整体解可以确切的把握任何时刻有关方程解的信息.这使得研究非线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些小阶数的有限半群生成的簇及其子簇格,得到了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结果,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半群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进展,以及本文的主要结果.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和记号.记Sn为所有n阶半群生成的簇.M.Jackson在文献[17]中证明了簇Sn(n≥4)有不可数多个子簇.可以证明簇S2有32个子簇.M.Jackson[17]提出如下问题:簇S3是否有不可数多个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成为现代工程设计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随机序和随机变量的年龄性质因为在可靠性理论、系统安全、生存分析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倍受应用概率统计界的关注.本文将进一步研究随机序和年龄性质在可靠性理论中的一些应用.作为可靠性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贮备系统在最近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比例失效率元件组成的温贮备系统,我们引入了
设R是一个有单位元的结合环,环R被称为Armendariz环,若在R[x]中,由(?)=0,可推出aibj=0,其中0≤i≤m,0≤j≤n称环R是reduced环,如果它没有非零的幂零元.根据[2],每个reduced环是Armendariz环.关于Armendariz环的进一步研究可参考Rege Chhawchharia[1],Anderson和CamUo[3],Kim和Lee[4],Huh等人
由于EGY1是叶绿体中一个不依赖ATP的金属蛋白酶,推测它可能在光合作用功能发挥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方法筛选获得拟南芥EGY1基因缺失的突变体(简称egy1突变体)。并采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互补苗,然后采用比色法、抗体制备、双向凝胶电泳、免疫共沉淀试验、RT-PCR、WesternBlot、Northern Blot及波谱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EGY1基因缺失影响光合作用功能与叶片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