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GaN基材料外延生长工艺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蓝宝石(Al2O3)为衬底通过小面控制侧向外延生长技术(FC-ELOG)形成半极性(11-22)氮化镓(GaN)小面,随之外延生长半极性氮化镓铟(InGaN)多量子阱(MQWs)结构。利用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MOCVD),我们在不同条件下生长了半极性小面GaN和InGaN多量子阱样品,通过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的分析,研究了GaN和InGaN量子阱的显微结构、发光性质及压应力分布等。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1)研究了衬底图形对GaN基发光二极管(LED)器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衬底图形形状为“半球”结构的时候,能更有效的降低材料位错密度,管芯尺寸1×1cm2的LED输出功率能达到358mW。(2)研究了不同的生长温度对半极性(11-22)GaN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生长不仅可以消除二氧化硅(SiO2)的表面迁移运动,并且减小了过度生长发生的机率,获得了表面光滑、形貌较好的半极性GaN外延。(3)研究了不同生长温度下,半极性面InGaN量子阱的发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InGaN量子阱层的生长温度来调节In组分的含量,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光波长。(4)研究了相邻小面完全聚合和不完全聚合的半极性(11-22)面GaN对InGaN多量子阱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完全聚结小面生长的InGaN量子阱发光峰的跨度更宽,能从紫外光延伸到可见光的蓝绿黄光区。并实现了InGaN多量阱的波长剪裁和多色光合成。第二部分是以硅(Si)作为衬底,同样采用MOCVD生长方式制备GaN外延。以Si衬底上生长GaN的难点为基础,围绕Si衬底上高质量GaN外延的生长展开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其显微结构和光电特性的分析,取得了创新的成果:(1)研究了预沉积A1时间对GaN外延的影响。分别在高温A1N (HT-A1N)和低温AIN(LT-AIN)作为缓冲层时,对预沉积时间做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HT-A1N作为缓冲层时,真正能起到阻止氮化硅(SiNx)作用的是HT-AlN缓冲层。(2)研究了AlN缓冲层厚度对GaN外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缓冲层有一个合适的厚度范围,AlN缓冲层太薄不阻止Si的扩散和Ga滴的回熔,太厚则失去了缓冲层的意义而变成了外延层,并发现HT-AlN比LT-AlN做缓冲层对GaN外延的生长更有益。(3)研究了插入层的结构对GaN外延的影响。选取了均匀渐变和5个阶梯渐变的AlxGa1-xN (x=0.9-0.1)插入层结构进行研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均匀渐变的AlxGa1-xN插入层能更好的将位错终止在异质界面上,减少表面裂纹提高外延质量。(4)研究了均匀渐变AlxGa1-xN插入层的生长速率对GaN外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插入层生长速度越慢越利于GaN“伪二维”的生长;并能有效降低外延生长的应变,从而大大提高了GaN质量。(5)研究了HT-AlN/AlxGa1-xN复合插入层对GaN外延薄膜的影响。通过对A1N插入层厚度的优化,成功得到了2μm的表面光滑无裂纹高质量的GaN外延。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间宁方治疗肾阴虚型排卵期出血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确诊为排卵期出血,中医诊断为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患者随机分
中国写意人物画,深深扎根于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中,经数千年的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名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文化素养、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等完整的艺术体系。自
目的:探讨卫气内伐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理并观察在卫气内伐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调卫和营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 :比较用舒肝解郁胶囊与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近年来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平均分为盐酸舍曲林片组(SHA组,n=3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他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良宵》与《月夜》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两首二胡独奏曲。本文对这两首乐曲的异同
目的:观察麝香四黄汤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受试对象均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中风科住院患者。将
<正>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此法应用更为广泛。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其治疗作用和疗效原理亦有进一步阐发,对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提
本文以贵广铁路的大独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大独山隧道拟采用的施工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施工方法,同时对大独山隧道在穿越特殊地层中的施工方法进行加以总结,得出较为
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受雪面较大反照率的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立体交叉工程的出现,下穿施工不可免避。对隧道下穿施工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的重视,但下穿公路修建浅埋隧道,针对施工进程中地表沉降量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