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渝地区作为中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之一,其复杂的盆地地形和独特气象条件在雾霾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渝北和万州展开同步采样,深入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和非主城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时空变化;明晰重庆地区PM2.5中WSO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阐明冬季重污染期间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关键作用。主要结论如下。渝北和万州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67.4±31.2 μg/m3和40.9±24.0μg/m3,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降雨对PM2.5清除作用明显,但降雨量过低,空气湿度增加,PM2.5浓度呈不同程度增加。水溶离子作为PM2.5的重要组分,全年占比在38.9%-50.2%之间,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中最重要的组分,平均占总水溶性离子的90%左右。各水溶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如Na+夏季浓度最高,其余离子浓度均为冬季最高。水溶性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NH4)2SO4、NH4N03和NH4Cl。NO3-/SO42-年均值分别为0.62和0.43,表明重庆地区燃煤固定源排放与机动车移动源排放影响并存,且固定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NH4+]/[NO3-]的年平均值分别为6.0和5.28,表明农业排放是重庆地区氮的主要贡献者。整个采样期间渝北和万州WS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7±2.22 μg C/m3和3.46±2.38 μg C/m3,占 OC 的 33.3%和 35.7%。吸收埃特朗指数(AAE)在 4-13之间,渝北和万州WSOC在365 nm处吸收系数年均值分别为6.5±4.5 Mm-1和4.7±4.9 Mm-1,质量吸收效率分别为1.4±0.6m2/g和1.0±0.4 m2/g。由此表明重庆地区PM2.5中WSOC光吸收能力较强,可对该区域气候和对流层光化学反应产生更加复杂的影响。通过对紫外可见吸收光学参数(如SUVA254、SUVA280和A250/A365)分析表明万州WSOC芳香性以及分子量要小于渝北地区。重污染期间,渝北和万州PM2.5质量浓度的均值分别为132±39.7和92.8±10.6μg/m3,污染期二次无机离子(SNA)是清洁期的2.4-2.5和2.1-2.2倍。本地污染物累积是造成渝北冬季高浓度PM2.5的主要原因,万州冬季污染受到本地排放与远距离传输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