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己成为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根据AS的“脂质学说”理论,AS的形成与血管内胆固醇的堆积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降脂治疗成为预防及控制AS进展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有临床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40%的血脂正常者,且在降脂达标的AS患者中仍有70%发生心血管事件。近几十年来,从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水平的机制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从脂质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这一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因,而抗氧化应激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靶点。目前发现的主要的抗氧化酶主要有血红素加氧酶、醌氧化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2、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这些抗氧化酶可以通过酶促系统降低氧化应激损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酶的表达来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中医学认为“痰、瘀、毒”等病理因素与AS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痰瘀互结、本虚标实是AS发展的必然趋势。《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无力,血液瘀阻于心脉,心脉失养,由此可见气虚血瘀与AS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重要联系。大株红景天胶囊在临床常用于冠心病的治疗,胶囊中的主要药物成分红景天具有补气、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因此本实验设计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导致LDLR-/-小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再用大株红景天胶囊进行干预后,予以主动脉油红染色、动脉弓高分辨超声生物显微镜成像、血脂检测、商品化试剂盒检测、Westernblotting等研究手段,初步探讨大株红景天胶囊是否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讨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AS及冠心病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选取45只7周龄雄性LDLR-1-小鼠,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普通饮食组(STD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大株红景天胶囊治疗组(SAL组),每组15只。STD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HFD组和SAL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适应性喂养1周后。SAL组小鼠接受大株红景天胶囊591.5mg/kg/d灌胃治疗,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0周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LDLR-/-小鼠进行主动脉弓斑块的微超声成像。随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血脂水平(包括血清TC、TG、LDL-C、HDL-C),使用油红染色观察整个主动脉剖面及主动脉窦处冰冻切片的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商品化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CAT、GSH-PX、SOD蛋白水平。结果:(一)对小鼠主动脉剖面及主动脉窦冰冻切片进行油红染色,结果显示:HFD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大于STD组,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经大株红景天胶囊干预后,SAL组斑块面积较HFD组明显改善,说明大株红景天胶囊可有效抑制高脂喂养引起的LDLR-4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二)用高分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了头臂动脉起始处的斑块面积,HFD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STD组,经大株红景天胶囊干预后,相比于HFD组,SAL组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斑块面积的减少。(三)血脂测定结果显示:高脂喂养后LDLR-/-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用大株红景天胶囊治疗10周后,观察到相对于HFD组,SAL组的血清TC,TG,LDL-C和HDL-C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四)用商品化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MDA、CAT、GSH-PX和SOD的活性,结果显示:相对于STD组,HFD组MDA含量显著升高,CAT、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降低。在使用大株红景天胶囊治疗10周后,MDA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此外,大株红景天胶囊干预显著提高了LDLR-/-小鼠血清和主动脉中SOD、CAT和GSH-PX的活性。(五)采用Westernblottin方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CAT、GSH-PX、SOD蛋白水平,结果表明,HFD组CAT、GSH-PX、SOD蛋白水平较STD组显著降低,而SAL治疗组CAT、GSH-PX、SOD蛋白水平较HFD组明显升高,与STD组相对比蛋白水平略降低或基本持平。结论:大株红景天胶囊可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中的抗氧化酶系统,进而抑制氧化应激水平,并且可以改善小鼠脂质代谢水平,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