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与教化——孟荀道德哲学的内在统一性问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人一直是儒家哲学所探究的重要课题。故而儒学又被称之为人学。儒学作为人学,旨在完美人性,成就人生,而人性问题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基石、根基。  儒家人性思想发端于孔子,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但并未对人性的具体内容做出详细的阐发、界定。这为后世学者解读孔子的人性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孟荀二人都自称是孔学真传,相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孟子为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贡献了新的理论活力。他首次回答了人性的具体内容,认为人性就是人与禽兽的道德本质区别,此即天之所予的“四端”。“四端”体现在“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又称之为人之本心或本性,人之本心含有善性的萌芽,是仁义礼智之原,扩而充之即为人性。做人只须由着本性自然成长,顺其本性便可以成人。这也就是说,孟子推崇率性自然的道德哲学。率性自然的本质在于无我,在道德修养的实践过程中,个人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人类理智之心则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修养的践行亦是如此。合理行为的产生都基于正确的知识。心灵的理智力为正确知识的产生提供了保障,没有心灵理智力的参与,包括道德修养在内的实践活动都显得毫无意义!如果按照孟子由仁义行或循性命之道的道德修养路径出发,外在的道德观念、礼义知识等规范的存在便成了问题。顺性至圣也否定了对儒家经典知识的学习和继承。从现实角度看,没有教化、学习与外在的制度规范的约束,社会便会陷入混乱与争战、难以稳定。显然,孟子的性善理论并没有真正而又彻底地解决问题。  基于此,荀子敏锐地洞察到孟子人性论的不足,并试图修补之。荀子把道德修养的基础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认为道德修养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他把人类的认识分为两类,即感性认识和理智认识。感性认识成为正确的知识还须理智之心的参与。离开了正确的知识,人类的也不会有合理的行为,道德修养也就成了问题。要而言之,理智之心主导了人类的认识与行为。然而,在荀子看来,人心又存在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好利、贪欲等缺陷和风险,因而容易出现惑其心而乱其行的局面。所以,人心须改、人性须化。改造的第一步通过“虚壹而静”的途径使心灵处于虚空的状态。第二步就是凭借心知的功能,向道德实践主体传授知识或灌输圣人创作的礼义之道,此即教化。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则侧重于启发、诱导。久而久之,达到人心合于道、以心顺道的境界,最终实现自由践行礼义法度的局面。率性自然与教化学习也就获得了逻辑上的统一,成为儒家道德修养体系中的两个支柱。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作为系统思考民主问题的政治哲学家,托克维尔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20世纪的政治实践在许多方面印证了他关于现代民主的“多数统治”原则与“多数的
本文是在现代实践哲学反形而上学的大背景下,以杜威的哲学观为考察的对象,意在通过分析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来展现杜威的新哲学观。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传统哲学家们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为原则,建立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本文对扬州“个园”的审美价值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个园”之所以成为审美客体,是因为它拥有美的潜质。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反映着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主体的主观情感
学位
本文对《古兰经》中的人性美思想进行了评述。目前,学术界对《古兰经》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很少有人从人性美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本文阐释了《古兰经》人性美思想的非禁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