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民众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内心加以认同,执政党才能获得稳定的社会根基。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执政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犯了不少错误,酿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在追溯和分析苏联解体的众多原因中,意识形态的演变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嬗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执政党如何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问题,对加强我国当前的政治信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通过回溯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以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的嬗变表现为主线,运用史论结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其嬗变的原因和教训,为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的缘由及选题依据,提出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析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面梳理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简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苏共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赫鲁晓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重大调整和偏差,导致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陷入僵化和停滞,为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嬗变埋下了祸根。第三部分,阐述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主要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统治绩效不断下降。在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苏联国家与社会的改革逐渐蜕变为“改向”,进而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最终在思想理论、舆论宣传、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领域全面爆发危机,导致了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失控和崩溃。第四部分,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未能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之上,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同时,领导阶层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破坏行为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改变了社会的舆论导向,放弃了苏共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第五部分,从整体上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教训进行反思和提炼总结。探讨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以苏为鉴,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旗帜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巩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同时,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