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困境,一方面存款流失,导致资金面趋紧,影响流动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监管当局提升了对资本约束的监管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经验,重启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期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的证券化业务在发行规模、二级市场的交易状况以及基础资产的选择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性。特别是在基础资产的选择方面,区别于西方国家基础资产以不良资产为主,我国的基础资产绝大部分是以优质资产为主。优质资产与不良资产两种不同性质的资产之间,面临的损失率不同、风险不同、证券化的成本也不同。因此,基础资产的选择不同,对其自身效应的发挥可能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对我国以优质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在推行期间的效应进行检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三个方面的效应为研究内容。首先,结合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分析了其发挥流动性效应、安全性效应和盈利性效应的内在机制;其次,总结了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鉴于目前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在基础资产选择方面存在的特殊性,运用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基础资产选择对效应发挥的影响;再次,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实证模型检验了证券化业务在流动性效应、安全性效应以及盈利性效应方面的发挥状况。结果显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行,对于流动性水平和安全性水平方面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即发挥了流动性效应和安全性效应;但在盈利性方面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即尚未发挥出盈利性效应。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选择以优质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加上发行规模较小以及二级市场的交易不够活跃,从而影响了盈利性效应的发挥。最后,结合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向以及商业银行发展实际,从业务环节、交易结构以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未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改进性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在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提升资本充足率以及增强盈利能力方面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