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研究表明,EGFR过度表达能够引起下游信号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凋亡等生物过程紧密相关,非小细胞肺癌有EGFR过度表达的现象。由于EGFR在癌症的形成中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EGFR已经成为癌症靶向治疗的重要靶标。已批准上市的药物有Gefitinib及Erlotinib,但癌细胞对Gefitinib和Erlotinib已经表现出耐药性,尤其是T790M突变引起的耐药性,目前出现的能有效对抗T790M耐药突变的药物为AZD9291。但目前国内对第三代EGFR抑制剂的研究还不多,并且进口药价格昂贵,从而导致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间接的增加了肺癌的死亡率。本研究应用肺癌细胞系,以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为目标,筛选出具有较强的靶向T790M突变EGFR活性的化合物,并在细胞功能与机制方面展开研究。1.在细胞层次上研究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a-7u抗肿瘤活性,筛选出高活性、高选择性、低毒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7d选择EGFR~L858R/T790M858R/T790M H1975人肺腺癌细胞、EGFR-wild-type H1563人肺癌细胞和正常的16HBE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利用MTT实验测定了实验室自行合成的喹唑啉类化合物7a-7u对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以及对正常细胞16HBE细胞的毒性,采用Erlotinib作为阳性对照药,筛选出高活性、高选择性、低毒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7d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2.研究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d对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选择H1975细胞、H1563细胞研究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d对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Erlotinib为阳性对照药,喹唑啉类化合物7d能有效的抑制H1975细胞的增殖,但对H1563细胞影响不大;对H1975细胞的迁移侵袭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对H156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影响较小。机理研究表明,喹唑啉类化合物7d是通过抑制与侵袭迁移相关的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来抑制细胞的侵袭与迁移。3.探讨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d抑制H1975细胞的作用机制选择H197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d作用前后H1975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发现喹唑啉类化合物7d可以阻滞H1975细胞于G0/G1期,并且在蛋白水平上证明喹唑啉类化合物7d通过下调CyclinD1及CyclinE1蛋白的表达,从而使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0/G1期。综上所述,喹唑啉类化合物7d对于EGFR T790M突变的肺癌细胞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不仅表现在能够抑制细胞增殖,而且能够通过抑制与侵袭迁移相关的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来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并且证实了喹唑啉类化合物7d通过下调CyclinD1及CyclinE1的表达将H1975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喹唑啉类化合物7d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于T790M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