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持续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与国家制定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城镇化发展方针政策密切相关。从“十五”时期的“不失时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到“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已上升为我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历来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当今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建设所取得显著成就以及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带来的诸如“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之我国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使得城镇化成为目前仍亟待深入研究并且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选取陕西省县域,研究其城镇化发展状况及空间格局的演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实施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及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选取人口、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2002年、2008年和2014年三个年份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实施测评。进而,利用泰尔指数、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借助ArcGIS及GeoDa软件,据实分析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归纳总结了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状况、探究了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关联性,从而揭示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最后从自然及社会经济两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且符合省情的6个因素分析了影响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演变的因素,并对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区域差异先增大,后缩小,地区间差异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陕北地区内部差异最为突出,关中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小,且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变化各异,陕北地区内部差异为先增大,后减小,关中地区内部差异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陕南地区内部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2)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城镇化向非均衡方向发展且两极分化程度加剧;三大区域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特点各异,陕北县域城镇化发展差异最为显著,关中县域整体城镇化水平不高,与其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不符,陕南县域整体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差异较小;部分位于全省前列与处于低水平的县域城镇化呈现出良好发展与迟滞徘徊的态势。(3)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整体格局在经向上,由中部凹陷演化为中部凸起,最终形成东部整体水平高于西部的格局,在纬向上,由显著的南北差距演变为自北向南递减的格局且城镇化水平差距缩小。具体而言,高水平县域数量少,呈零散分布,仅2008年形成了一个小聚集区;较高水平县域数量不多且在减少,聚集区由三变为一,集中面积缩小;较低水平县域数量多,呈连片分布;低水平县域数量较多且在增加,呈环形或半环形分布,集中面积在扩大,聚集区发生了变化。(4)就空间相关性而言,整个研究区城镇化水平呈空间正相关,即城镇化水平相近的县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以低水平县域集中分布为主,其空间关联性在2008年有所增强,2014年则稍有减弱。对局部地区而言,’H-H’类型县域集中分布在延安市辖区西北部,即自然资源富集,能源产业集中的区域,’L-L’类型县域集中分布区位于陕南,但具体位置在发生变化,聚集区面积有所扩大且更趋向于集中分布。(5)为促进县域城镇化良性发展,未来陕北地区需优化资源性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中地区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立足于各县自身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推动落后县域发展,防止两级分化;陕南需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开发绿色资源,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从而实现陕南突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