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做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正是立足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状和实践需求而进行的理论创新。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专家学者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是主体性问题就不仅仅只是我国哲学界的研究主题,同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种传统意义的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育主体单一、固化,忽视个体参与;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内容空洞、抽象,忽视个体需要。那么反思传统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其原因以寻求新的出路便成为一种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丰富,一些专家学者逐步提出了主体间性,并将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双主体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超越,是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因此,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社会发展的内在吁求,同时也是当前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师和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地位平等原则、贴近生活原则和体验巩固原则,具体来讲,高校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集中体现民主平等的理念,要具备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容,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避免新交往方式对主体间关系的异化,二是要注意保留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差异性,三是要合理看待“交往”与“灌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