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日本海极地低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bir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和模式RAMS-4.4(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对2003年12月19至20日在日本海北部发生的一个中a尺度的极地低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时空结构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该极地低压于19日11UTC在一个天气尺度的低压后部形成,20日06UTC在日本本州登陆消亡,持续时间约为二十几个小时,卫星云图显示其成熟阶段出现了罕见的“同心双眼壁”结构。利用高分辨率的NCEP(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的FNL(FinalAnalyses)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成熟阶段极地低压中心出现了“暖心”结构,并且来自欧亚大陆的冷空气侵入到日本海上空相对暖的空气中并相互扭缠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水平风切变,为极地低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19日12UTC至20日12UTCRAMS-4.4模式8km×8km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RAMS-4.4模式合理的再现了极地低压的移动路径、中心强度和垂直结构等。涡度的诊断分析表明拉仲项在极地低压涡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模拟结果湿位涡和扰动动能的诊断分析发现,正压不稳定机制在该极地低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结论为观测分析所发现的强烈水平风切变引起极地低压发展的猜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时间延迟方法重构各站点降水动力空间,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我国夏季风区旱涝的区域气候特征,得到了5个与传统"雨型"性质不同的动力学气候
本文运用EOF、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多种诊断方法分析华南地区2071~2100年的气候变化、该区域未来地面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分布,并探讨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可能的变化。其
本研究于2001~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试验站进行。通过田间试验,运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旱稻各生育期的需水量,利用试验期间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公式修正式计算了当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由此确定了旱稻的作物系数。利用北京地区的多年气象资料数据,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雨特征,根据降雨保证率采用P-Ⅲ分布法确定了针对旱稻作物的三种降水年型,并分别计算了三种年型下天然降水与旱稻需水的耦合度,以及旱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及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的水汽输送及环流特征进行
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稻田是大气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单季稻产区,关于该地区水稻生长期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已有大量研究,但冬季麦田排干控水对后季稻田CH4和N2O排放影响的研究则鲜见报道。本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典型的稻麦轮作农业区—巢湖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水稻生育期的CH4和N2O排放通
利用1948-2003年NCEP逐日再分析数据及2003年6-7月3-6小时实际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机制、正涡度的向东输送、高原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涡度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