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层办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与运行管理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信息流的传递大量集中,现代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喧闹拥挤的城市中心繁华地带,为了使悠闲地土地更多地容纳所需的大量办公场所,办公建筑不得不向高空发展,在短暂的百年高层建筑历史中办公及信息办公建筑创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因此,高层办公建筑成为当今办公建筑形式的主流。北京市作为祖国首都,不仅是全国人口最主要的密集区,更为重要的是高层办公建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北京市高层办公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十分具有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能耗调查研究领域文献、书籍的搜索,发现国内外现今对高层办公建筑能耗调查角度及使用的检测手段基本还以电量调查法以及软件检测法等方法为主,大多都是从间接的角度分析进行的。无论是对于电量调查法、软件动态模拟还是对设备运行系统实地检测并进行参数的分析方法,然而并没有从建筑本身,使发生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上面的问题直接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由于人为因素是较为主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调查过程中,此种因素的调查会存在相当难度。因此,本文所选取的红外调查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法,一方面在不损坏建筑体的基础上,对围护结构本身做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填补目前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   本文作者利用近两年的空调、采暖期,采取利用红外热像仪、热舒适仪等仪器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崇文区、海淀区等区多座高层办公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数据结果包括红外热像光谱图、实地拍摄照片、调研手记数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本文基于这些调研数据结果,从高层办公建筑围护结构热缺陷种类(如热桥热缺陷、渗透热缺陷等)、开窗率统计、办公人员管理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   其中,对于热缺陷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在围护结构热量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这三种基本方式。导热传热易出现“热桥”、“设备接触”等热缺陷;“自然对流”和“受迫对流”这两种对流方式,在建筑围护结构中,易表现为墙体的局部渗透、窗与墙之间的相互渗透等热缺陷;而辐射传热,易造成“材料性能”、“表面肌理”等热缺陷。之后,通过实例调查,统计出每种热缺陷类型在高层办公建筑在不同围护结构类型中出现的数量及比例情况。   对于开窗率问题,本文分别于冬季和夏季对北京高层办公建筑进行观测调查,一次在冬季,共选取了五线沿街区域。本文分别为复兴门外大街东侧的沿线楼群、复兴门内大街南侧的沿线楼群、东三环东西两侧的沿线楼群和建国路南侧的沿线楼群。另外一次在夏季,选择了从SOHO现代城至环球贸易中心等19座高层办公建筑,以及从安贞大厦至鼎好大厦等17座高层办公建筑。   对于办公人员管理方面,本文将会以调查问卷形式,对高层办公楼中近100家公司进行室内调查。根据高层办公建筑室内使用的是中央空调,内部各室内都安装有可控制温度、风量的两个旋转按钮,同时对办公人员询问开启时间,故从室内开启温度、风量以及开启时间这三方面收集数据,统计出办公室不符合节能标准的比例情况,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比例。   同时,本文从实际施工应用层面,进一步针对北京市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就外围护结构施工问题做出改良建议。除了这些内容,同时还对人为因素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在办公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得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办公环境管理模式。总而言之,由以上所统计的三个角度统计数据,进而从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管理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建议。
其他文献
在建筑理论与实践中,往往很少有从空间本体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学说和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常常要依赖于建筑师的感觉和经验。空间句法理论的开创即从空间本体入手,以其空间量化的方
论文研究的中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空间形态与模式。首先通过社区概念内涵的解析,提出“居住”与“支持功能”的二元关系,认为二者地域关系的离散是造成诸多现代社区问题的
目前全国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我国养老院设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基于这一背景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需求研究成果能够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促进城市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的照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城市照明已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受到
学位
学位
山地,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形态,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应的,山地城市在我国城市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住区是城市中最大的功能块。由于山地地形的独特
山西孝义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中国内陆城市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中表现为涵盖了沿海地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过程,又汇集了各个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并相互融合发展而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城市旧区改造建设,也给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带来了重新焕发活力的契机。通过调整和转换历史街区原有功能,使其更适应旅游开发和利用的保护方式成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