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其中有些经验知识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也有很多理解是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这就是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我们把这些教学之前形成的相关概念称之为相异构想。教学中的相异构想一经形成,便在无形之中支配和左右学生的学习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原有认知结构)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对于事物的原有看法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无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行为,必定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关键。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化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关注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的重要性,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学生相异构想的研究现状。本文在研究概念的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相异构想产生的途径以及如何转变相异构想,并且以化学新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有关概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二阶式诊断测试及学生晤谈提纲,并分别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作为中心主题,考察外界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作为基本内容对中心主题的影响,深层挖掘高中生在化学平衡章节中普遍存在的相异构想。并分别总结了学生在这些概念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的类型,同时分析探讨了这些相异构想的来源及成因。本课题利用二段式诊断性测验试题针对南溪第二中学高中生进行课堂施测及施测后的个别晤谈发现,高中生学习化学平衡概念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存在大量的相异构想:·化学平衡的左右两向性·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表达式·催化剂对于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限度的关系·勒夏特列原理应用范围和条件在研究结论的实践指向中,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论证本文研究的价值:1.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与思考的建议:(1)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查学生存在的相异构想,针对学生在的相异构想,积极营造概念转变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中查找资料,积累化学学科学生形成的相异构想,并针对这些相异构想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2)新课程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选修模块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学习拓展化学学科知识,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新挑战。对于化学平衡章节,我们建议教师的做法是:①由于化学平衡一章中相关概念抽象概括新较高,教师利用的能促进学生直观性实物较少,我们建议教师应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法增强化学平衡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②通过具有反思性质的二段式诊断测试研究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反思性学习较少,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自我解释法提高学生概念建构过程的反省思维能力;③为了使化学平衡等抽象概念更容易被理解,教师应利用声音、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和学习的有效性;④研究表明:面对化学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很难找到其他途径进行解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利用多种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进行解题。2.本文的最后,针对研究的成果,还对课程教材的编写提出两点建设性的思考(1)化学平衡章节中相关概念与学生平时常识和经验联系较紧密,学生容易形成较多的相异构想,为有效防止出现相异构想,化学教材中应增加相应的图片和栏目,如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比较的图片和能生动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图片。考虑教师的教学方便,在教材的相关概念旁设计一些栏目,如“你出现错误认识了吗?”,从而减少相关概念相异构想的产生;(2)化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讲授教学难以实现概念的可理解性,课程教材的配套资源中应该增加必要的能促进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探究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化学平衡章节的探究实验,我们建议,在实验物质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有颜色变化或者有颜色参与的物质进行,并且利用多组实验促进学生概念的理解、强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