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852184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而释放出来的一股新生群体力量。对其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说法:“边际收益递减说”、“地—劳比例说”和“有效劳动时间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具体有多少,不同的测算方法和测算口径所得出的数据也不尽相同,少则4000多万,多则3亿多。虽然对其定义、测定数量等目前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至少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数量较多,而且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理性选择下的客观结果,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因疏通渠道不畅,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迫滞留在农村或农业领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表现为“隐性失业”,抑或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其“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城乡发展状况同样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而且具有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论文以成都市为例,综合运用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口学迁移推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理论,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以及成都市的具体情况,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分析,并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历史惯性因素、推力拉力因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政策背景、产业与就业协调演进发展趋势以及成都市近年来在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中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等方面,对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后,本文详细阐述了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城乡全面均等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初步形成、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成都市区域经济中心区位优势以及新一轮农地流转全面启动等因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利时机;挑战与机遇并存。城镇化水平滞后,统筹城乡就业动力不足;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低素质瓶颈明显,城镇灵活就业遭遇生存困境;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惯性力大,政策制度因素制约依然明显;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就业市场遭遇寒潮等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较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更加明确工作思路,增强工作实效。因此,为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要近一步推进城镇化战略,拓展就业接纳空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接纳能力;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完善城乡公共服务,逐步理顺就业关系;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断拓展就业岗位。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2.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3.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4.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5.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促进成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煤炭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持。但是由于落后的煤炭生产工艺,使得我国煤炭行业本身耗能较高,甚至存在浪费能源的现象。其中风机控制浪费电能十分严重。煤矿
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评估无疑是一个难题。而传统的股票定价方法是基于股票现值应该等于该股票未来所有红利的现值这个假设前提下的。该假设简单地认为股票的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它与知识经济共同组成了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它的产生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针对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正>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开发课程资源。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因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
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质量成本投入的控制渐渐成为控制运营成本的一大关键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质量成本占了企业总销售额的10%-30%。这一惊人的数字提醒
<正>初高中语文知识的断层问题,在现代汉语语法及相关的文言知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本人在此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教学中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迅速膨胀,这种惊人且持续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汽车整车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入世后,国际大型的汽车整
全纳教育实践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美国在全纳教育实践方面有许多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梳理与分析近年来美国全纳教育学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全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