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稳定的热暴露大鼠模型,观察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pj34)是否影响热暴露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通透性,并通过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pj34对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麻醉SD大鼠放置在环境温度恒定(42℃)通风的恒温箱中,利用温度计每10min测量一次肛温,建立稳定的热暴露模型,热暴露程度将24h死亡率控制在10-20%左右。先期预实验观察热暴露结束后0h,2h,6h,8h,12h,24h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变化,选取变化最显著的热暴露结束后2h为最佳干预效果观察点。干预试验时,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6):热暴露前1小时给予pj34的热暴露组(Intervention组,I组)与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照的热暴露组(Vehicle组,V组)及常温对照组(Normal组,N组),给予热暴露。观察热暴露结束2小时后,pj34对大鼠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血浆中荧光剂FD4、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并通过光镜(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组织的大体及微观形态学改变。应用蛋白印迹杂交(Westem blot)技术,检测热暴露结束2小时后,各组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预实验中,将大鼠麻醉后放入42℃恒温箱,核心体温上升速度约0.5℃/5min,热暴露50min的大鼠24h死亡率在16%,50min时肛温可达42℃左右。在6个观察时间点中,热暴露结束后2h内毒素水平最高(P<0.05),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最低,因此该时间点热暴露的损伤作用达到最强,并选为干预效果观察点。干预试验中,热暴露结束后2h,给予生理盐水的热暴露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FD4、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j34干预组的血浆荧光剂FD4浓度显著低于安慰剂热暴露组(P<0.05),两组间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形态学方面,光镜观察空肠HE染色,与正常大鼠比较,安慰剂组及干预组均出现肠上皮细胞从微绒毛顶端滑塌,从多个镜下视野观察(≥6个视野/片),此种表现不具有普遍性,但干预组上皮细胞脱落程度明显减轻。透射电镜下,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完整,呈致密的带状结构。热暴露结束2h后,安慰剂组紧密连接断裂,细胞间隙增宽,致密度减轻。干预组紧密连接带状结构完整,致密度增强。免疫荧光显示正常组大鼠肠上皮细胞,荧光信号沿细胞膜分布。在观察时间点,干预组荧光强度与正常组相似,安慰剂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免疫组化及Western结果与此一致(P<0.05)。结论:PARP-1抑制剂pj34引起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增加,从而加强了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这是pj34防止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热损伤的作用位点,并因此抑制了热暴露引起的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的增高,发挥保护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