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高中生物课程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STS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教育基本内容就是将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要有效地开展STSE教育,教师就必须认真分析教科书中STSE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针对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将教科书知识转换成生动的情境、实例等,推动课堂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本文选择高中生物教材中STSE教育的缺失和对策开展研究,以期发现并改善高中生物教科书STSE教育的不足,提供教师开展STSE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本篇论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前三部分笔者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需要、适应生物学科特点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四个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向、目的、思路和方法。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笔者分析了对教材中STSE教育内容评价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并对高中生物教材、STS教育、STSE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STSE教育现状与对策。通过列举了教科书、教师教学中STSE教育内容的缺失并分析原因,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建议。第八部分笔者将STSE教育对策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合理途径实施STSE教育策略,并通过成绩分析和问卷统计进行检验。第九部分是结论。笔者认为STSE教育是实现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高中生物教材中STSE教育的缺失主要反映在质量不高和数量不足两个方面;实施STSE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十部分是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