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Cγ在中枢神经中的分布与作用机理的探索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但PKC的γ亚单位在大鼠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了,对PKC的γ亚单位研究将有助于为阐明PKCγ在痛信息传递和/或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从不同角度研究PKCγ的作用机理,以期为阐明PKCγ在痛信息传递和/或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应用PKCγ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在大鼠神经系统内的定位分布。研究发现PKCγ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鼠神经系统,密集、浓染的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大脑皮质、海马、杏仁复合体、小脑皮质、耳蜗腹侧核和耳蜗背侧核。本研究的结果为探讨PKCγ在神经系统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形态学证据。第二部分: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提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神经元,提示PKCγ在向NRP传递的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方法研究PKCγ在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与PV,CB,CR的共存关系。结果提示大部分PKCγ,CB,CR和PV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于Ⅱ层,其中也有少量神经元分布于Ⅰ层和Ⅲ层。结论提示PKCγ与钙调蛋白的共存神经元在口面部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及意义。在坐骨神经切断后2、5、10、15、20、30、40、60d,取脊髓背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比较脊髓背角手术侧和对照侧的免疫强度。从第2天开始,手术侧脊髓背角L4-L5节断PKCγ免疫阳性反应较对照侧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t=3.12,p<0.05);在第15天时免疫阳性反应最强,是对照组的1.89倍(t=4.85,p<0.01),然后逐渐减弱,2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0.91,p>0.05)。结论提示PKCγ在由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进行。2013年选择不同早稻品种36个,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冠层温度、穗温、气冠温差和气穗温差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年从2013年所用的品种中挑选出典型的低温型和高温型早稻品种各3个品种,通过对其稻米品质、光合特征、群体特征、叶片解剖特征和相关抗逆性酶等进行比较和研究,探明早籼稻冠层温度分异的生理原因,为早稻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
梨形狡蛛、褐腹狡蛛是分布于我国广西省靠捕鱼为生的蜘蛛,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都属于盗蛛科、狡蛛属。本实验室对它们毒液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对大鼠背根神经节
铝(Molybdenum,Mo)是动物、微生物及人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是固氮酶、硝酸还原酶、黄嘌呤氧化酶、醛氧化酶、亚硫酸氧化酶等多种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并影响机体内的多
中国蛤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对脑神经节、一对足神经节和一对脏神经节。采用还原银法对中国蛤蜊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染色,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特征、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DNA双链断裂(DSBs)是生物体最严重的DNA损伤方式之一,若不修复,将引起生物体基因组不稳定和人类中的癌症发生,进而导致生物体死亡。同源重组修复是生物体修复DSBs主要方式之一。
根瘤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从而固定空气中的氮,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但是由于存在宿主专一性的问题,一般一种根瘤菌只能与相应的宿主共生结瘤。田
含笑(Michelia figo)又名香蕉花,寒宵,为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Michelia Linn)植物,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其味苦、涩,性平。含笑以其花蕾入药,在花期采集,晾干或低温烘干,亦可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胸肋间作痛等病症,含笑挥发油具有抗癌、抗炎活性,其抗癌物质主要为倍半萜。本文首次对四川地区含笑干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