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他的电影作品中的人物都属于社会的主流群体,通过纪实性的美学表现手法紧密地将这类群体和中国社会当代性问题联系起来。从早期对乡土情结的刻画展现,到中后期小人物个体的命运在社会历史大变迁中的转变,贾樟柯的电影影像中总是将人物和城镇交织在一起表现的,人物个体的“离开”和“回归”都是围绕城镇展开叙事的。本文关注点就是贾樟柯电影中城镇影像的视听元素的诉求和表达,以及人物与城镇环境变革的内在联系,深化导演在影像上表达的深刻内涵,清晰地梳理出小城人物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变迁。本文将从三个章节阐释贾樟柯导演对于城镇影像元素的构建以及小城镇人物与城镇空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导演在影片中对于城镇影像的纪实风格呈现和表达,通过对电影语言本体细节的剖析,从画面语言和声音两个角度阐释导演对人物个体和城镇的关系构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概括论述导演对于城镇影像的表现方式。对记忆中的城镇、现实世界中的城镇、超现实中的城镇三个维度的城镇作出阐述和分析,探索影片中导演将城镇符号化背后的内涵和寓意。第三部分从宏观角度概括分析人物个体和城镇空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具体阐释为人物精神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关系。城镇对人物个体的不断塑造和影响带给每一个小人物沉重的精神苦痛和心理负担,通过透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剧变中的城镇和人的关系。贾樟柯导演一直坚持着自己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当代小人物的社会生活和情感心理,把城镇这个空间载体与生活在城镇中的小人物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将边缘群体放置在一个全新的舞台之上,也凝聚着自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