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景观是具有时代性、功能性、空间性、物质性以及非物质性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景观”包括物质景观、非物质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因人类的某种需要所被创造出来的,被人类所用的,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物质或者是非物质景观。近几年,国家十分倡导文化相关内容的研究,它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方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医院文化的研究对于医院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筑的观察,这一具有医疗、建筑的文化景观的考察和分析,讨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主要以文化人类学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一个曾经具有帝国主义侵略符号的医疗空间,在经历110多年的文化变迁后,如何被使用、重组、翻修、再扩建等一系列过程被改写成为社会大众服务、增强全民健康医疗、中外医疗文化交流以及服务于公共卫生建设的现代景观。本文共分为五章,以对文化变迁和历史阶段考察相结合的手法,从医院建筑的不同历史时期、医疗设施景观变化以及在变迁过程中留存下的人文精神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结合国外研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对于文化景观建筑的保护与人文精神的重塑,是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一项研究。首先提出医疗景观在时代变迁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文化景观和文化变迁的研究、关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进行综述,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概况加以说明,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层次以及创新之处。其次对满铁时期医院景观的描述。主要讲述医院的建设初衷、建设过程、医院在此阶段的殖民本质。虽然医院按照“东洋第一”的标准建设的,但是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日本人”,中国人在医院的处境十分艰难。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医院的设立、建造模式、病房的装饰乃至使用无一不透露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受到政治局势的强大影响。日本借助医院这一特殊平台向中国人展示出一种“他者”文化的医疗与建筑,但这并非是单向度的文化展示,而必须要经过中国文化的“过滤”,并且通过中国文化的结构进行“再结构”。在日本殖民时期,特别是在南满州地区,这种医疗变迁是被动变迁。再次是对医院在中苏共管时期景观的描述。医院这一时期受到苏籍、日籍医生的帮助,得以重新建院,医院也结合了双方特长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医疗制度体系,为中国医疗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权力与文化意义的生成和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其建筑、医疗而言,期间包含着多重且矛盾的文化意义。在此时期,中国的医护人员由原先“弯着腰”到现在“直起腰”的转换,医护人员在行为与观念上都发生着主动变迁,成为医院的主人。最后是对医院自管时期景观的描述。医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文革时期、铁道部改革时期、自谋出路时期,医院的点滴发展,医疗体制的不断改善以及医院景观的不断建设。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从“衰落”走向“兴盛”的时期,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医院逐渐恢复往日的“荣耀”。逐步形成是一所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在经历百年多发展,现在呈现“四楼一园”的景观,医疗在改建、重修与新建的过程中,处处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由大连市政府树立的保护石碑是对医院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肯定以及再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体现出的一种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再生产”原则。对于这一外来建筑本土化的过程,需要转换思维,包容借鉴、兼收并蓄,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产生文化自觉,将一些优秀的他者文化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当中,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