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收益对知识公共品提供的激励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交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化问答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贡献和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交换。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知识贡献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在发展初期,社群的知识供给主要来自于个体无偿的知识贡献,这类知识具有公共品特征;在发展中期,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出现了将知识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有偿知识贡献模式,即“知识付费模式”,现金报酬直接激励了用户知识贡献。尽管已有大量实证研究对知识公共品模式下社区用户供给行为的激励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鲜有学者关注到知识付费模式的出现对用户无偿供给行为的影响。因此,探究在“付费交易”与“免费分享”并存的二元知识贡献模式下,“功利性”知识付费收益与“公益性”知识提供行为之间的理论关联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首先,本文阐述了知识贡献模式的双元情境,然后介绍了知识公共品模式下存在的知识分享困境,并基于自我呈现理论和符号互动论探究了知识付费模式下的身份交流机制,随后通过揭示身份认同对知识公共品提供的激励作用,从而以“身份”为线索发现了“功利性”知识付费收益与“公益性”知识公共品提供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其次,从自我验证的独特视角分析了付费收益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知识公共品提供的激励效应。然后在考虑自我呈现和声誉资产等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下,探究付费收益所产生的差异化激励效应。分析表明付费收益通过满足知识提供者自我验证需求强化了身份认同,进而激励其自发的提供知识公共品,并且自我验证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付费收益的激励作用“因人而异”。
  最后,本文编写Pyhton爬虫抓取国内规模最大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网站数据,构建用户微观行为数据库,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之后进行了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付费收益对其知识公共品供给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但其激励效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性”。相较于匿名者,付费收益对披露真实职业身份的个体激励作用更大;相较于拥有声誉资产者,付费收益对不拥有该资产的个体激励作用更大。据此,文本得到“付费收益”与“免费分享”之间存在某种对立统一关系的结论,为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公共品提供拓展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如频繁的雾霾天气。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备受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指责。因此,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平衡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得极其重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理论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测算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2000-2014年中国整体与分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通过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整体贸易隐含碳排放在2000-2014期间增长了198.18%,价值链下高碳排放行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
  基于链式结构分解的实证结果显示:造成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迅速增长的最大因素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而国外消费需求则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波动较大;促进我国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基于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框架下,对某类产品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至关重要,检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对于进一步抓住机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以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作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总体规模、产品结构、市
在战略新兴企业创新活动靠传统融资渠道和政府补贴难以为继,身陷融资约束困境的背景下,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作用路径,对于风险投资效果检验和完善风投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风险投资、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双边作用机理,并以2012-2017年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得了风险投资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首先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样本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创新水平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先采用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了融资约束、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向、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理论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形成共识,但针对人口老龄化到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仍旧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视角和选择变量的不同,或是单一从劳动力、消费或者储蓄率等单变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亦或是将这些单一变量一并考虑进来,却缺乏系统、综合性分析。
  本文在充分吸取当前研究成果的同时,旨在寻找人口老龄化作用于我国经济的渠道机制,并评估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
近年来随着各县区专业化分工的浪潮,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以产业链为单元的形态,即产业链的同一环节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都集聚在一起。然而,我们发现产业链集聚中并不是所有企业生产都能获得倍增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集聚网络导致差异化结果。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产业链集聚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对深入理解集聚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区竞争力攀升和企业效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将产业链集聚细分为三类子网络集聚方式:同质企业子网络、互补企业子网
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家,据我国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率达七成以上。环境污染的恶化不仅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隐患。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调整时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性调整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所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面风险来源,其风险评价和决策一直是困扰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在全面认识掌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一大突破点。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信用,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融资,有效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推动了以产业链融资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创新。与传统金融不同,供应链金融具有核心企业和抵押物双重信用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正是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复杂和多样的风险,风险来源也由中小企业本身扩大到整个供应链。为更好地推进供应
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关于利率定价问题存在冲突,导致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然而,银行体系金融资源却十分充裕。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贷款利率定价无法完全反映风险溢价,银行为避免过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选择低于供求平衡的利率水平,该行为将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引发中小企业资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由于信用贷款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因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关键。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无疑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高信用帮助中小企
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对当前稳增长、稳投资,重塑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具有深层影响。高铁作为现代交通发展的先进方式,近10余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未来仍然将快速扩张。随着高铁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影响区域的生态效率,那么,具体来说,高铁网络的完善对于生态效率有何影响?影响效应多大?这种影响效应的传到机制是怎么样?此影响效应会不会因地区和城市差异性表现出不同?应该如何优化高铁网络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这就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