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舱段结构极限强度试验技术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船舶设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船体梁极限强度的研究愈加重视。目前对船舶极限强度的研究主要有理论方法和试验方法。相比理论研究而言,实船试验研究是无疑是最准确的。但由于实船体积庞大,对已有的船体或船体舱段进行实船强度测试耗资高、操作难度大。因此,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针对缩尺比模型进行船体梁总纵极限强度试验研究。  论文以某型船舶为研究对象,开展船体梁总纵极限强度试验技术研究。充分借鉴国际上关于船体梁总纵极限强度的试验,设计了船体梁总纵极限强度试验模型,并确定采用目前国际上研究船体舱段结构极限强度和剩余强度的主要的加载方式,即四点弯曲加载方法。同时,结合实验室现有试验设备开展了试验舱段极限强度加载装置、反力装置设计技术的研究。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  1)阐述船舶舱段模型极限强度理论研究方法,同时指出由于船舶结构的多样性及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理论研究方法很难得到有效准确的极限强度结果。总结船舶史上历次实船及实船模型强度试验,提出实船模型试验的重要性。  2)根据船舶总纵弯曲理论提出大型船舶舱段极限强度试验系统整体方案,采用四点弯曲试验方法并确定试验系统力学模型。提出两种试验系统整体布置方案并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使用其中一种布置方案。  3)提出船舶舱段极限强度模型一体化设计概念,即一个完整的舱段极限强度模型要有三部分组成:加载段、过渡段、有效段。并详细研究了舱段模型加载段和过渡段的设计方法。对于不同长度的加载段及过渡段相互配合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得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舱段模型结构形式。  4)加载及反力装置作为试验系统边界条件的提供者,在试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对舱段模型极限强度试验系统加载装置以及反力装置进行设计方法的研究。确定力学模型,对不同截面的加载梁及反力梁进行计算研究以寻求最佳的结构形式。
其他文献
测试在研究和生产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微结构的众多测试方法大多针对光学平滑表面,这给微结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测试等应用都带来了很大限制。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拥有光学测量技术的高精度、非接触、全场测量等优点,又具有电子技术的高速度、自动化、操作简便等特长,还能对具有散射表面的物体进行变形测量;因此近年来深受各国工程界和研究者的青睐。目前,研究者们又不断努力将其应用于微观测试领域,以达到扩充微观测试
当今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己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且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环境问题,而目前现有的多种除尘方法和除尘设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其均存在仅能沉降粒径较大的颗粒物或者除尘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去除PM10/PM2.5方法的不足,为了有效去除PM10/PM2.5且兼顾除尘效率,提出了等离子体激发条件下的超声波除尘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等离子体激发条件下的超声波除
目的探讨宫保散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并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妇科门诊收治的300例宫颈癌前病变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实力、管理效率和产品结构还存在显著差异,关键因素
聚氨酯作为缓冲装置,由于具有结构紧凑经济便于加工制作等优点而应用于机械行业汽车行业和轻工业,特别是在中小型电动缸中使用得尤为广泛本文致力于研究聚氨酯缓冲装置的作用过程,并对其结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了非线性材料的超弹性特点以及本构模型,开展了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完成了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两个典型试验,获得了聚氨酯材料的物理参数然后,根据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构建了聚氨
在机械加工领域,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是控制工件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则是测量工件表面微观轮廓的主要工具 本文对触针式粗糙度仪进行了概述,总结了
历史属于综合性学科,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不足,影响历史学科的作用发挥.基于此,文章从初中生历史学习现状
浮船坞是一种工程船舶,可以通过调节压载水做升沉运动,因此可以完成抬船,引渡,船舶下水,上墩,水上合拢等作业。其具有两种泊碇方式:抱桩泊碇和锚泊泊碇。抱桩泊碇相对于锚泊泊
高速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铁轨的不平顺度以及其它因素,会引起车体的振动。这种振动不但降低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并且还影响到列车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传统的列车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