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力极大地增强了。然而,无论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筹集大量资金和改变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这些都需要农村金融市场发挥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是农村这一特定领域内货币流通、资金运动与信用活动的总称,即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为适应农村地区需要设立的彼此分工又相互联系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总和,便构成农村金融范畴。相对于城镇金融,在服务的对象、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等方面,农村金融具有其独自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回顾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和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简述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演变,并将演变的特点归纳为变革频繁、演变的实质内容少和演变的作用小。结合几个典型国家的农村金融运行状况,比较了中外农村金融的区别,发现农村金融运行良好的国家多以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为主,商业金融为辅。第二,从农村经济环境、农村社会环境两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的经营环境,概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经营绩效,分析了农村居民储蓄、信贷等金融行为,并通过问卷调查了农村居民接受金融服务状况,分析得出农村居民金融行为受农户居住地的交通条件、农民年龄、收入结构影响,发现农户信贷多用于解决必需生活和子女教育,较少用于经营和生产。第三,从农村特殊环境着手,分析金融机构经营地的交通条件、覆盖面积、区域内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农村金融机构类型选择和经营持续性的影响,调查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负责人任命方式、职员构成状况、机构运作方式、机构经营设备状况、经营绩效等情况,并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第四,计算了农村金融发展程度、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存贷款利差、存贷款实际利率、农村居民货币收入与总收入比值等实际指标对它们的影响。第五,从农业经营、农村非农经营、农村居民生活及社会、农村金融政策差异性、金融制度变革、农村金融产权和经营机制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风险来源,提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建议加强农业保险,规避农村经济风险,分散农村金融风险。第六,阐述了农村金融创新的服务对象目标、金融机构目标和金融管理体制目标,认为实现农村金融创新,应健全法制,明晰产权,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要确立正确的经营宗旨,建立有效的组织,健全经营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宏观层面,政府应改变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的金融需求,实现金融经营环境创新。综上所述,根据农村金融风险的来源,提出如下风险管理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消除忽视农村区域、农业的政策,吸引农村剩余资金回流,改善农村金融经营的弱势环境,可减轻农村金融风险;加强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多样化,培育内部监督机制,减少经营决策风险;改革传统的垄断经营局面,机构之间建立合理的独立核算关系,实现正常的市场竞争,增加客户的外部监督;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会协调、信息、监督和政府参谋功能,预防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