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水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县酉水河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遥感影像进行了湿地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在其建成前后即2009年与2016年的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本论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研究区2009年、2016年的Landsat TM影像、2010年1:10000分幅地形图、酉阳县1:1万行政界线图以及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等资料,对已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并利用实地验证的方法进行了解译处理,建立了酉水河湿地的分类系统并提取湿地信息,深入分析了湿地公园内各类组成在建成前后的景观格局与面积大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整个研究时段内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各个地类面积的大小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上。具体来讲,自然湿地内河流湿地的面积由建成前的0.06km2增加到了0.21km2,增长比率为4.13%,乔木湿地的面积由建成前的3.52km2增加到4.69km2,增长比率较大,为32.23%,而灌丛湿地的面积数量有所减少,由建成前的14.16km2减小到12.88km2,减小比率为35.26%;人工湿地中,水库水面与水田的面积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分别由建成前的2.67km2、0.32km2增加到了建成后的3.04km2、0.46km2,增加比率分别为10.19%、3.86%;非湿地中建设用地与旱地的面积都有部分程度的减少,分别由建成前的0.61km2、6.04km2减少到了建成后的0.46km2、5.68km2,减小比率分别为4.13%、9.92%。在空间分布上,位于河道两边原本已经呈破碎化状态的农业用地经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了明显的恢复,农业用地在空间上零散分布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2)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自身的特征、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本文构建了压力—状状态—响应模型,分别从三个方面共选取11项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酉水河湿地进行了时空差异评价,空间差异选取依据来自于湿地公园在规划时所划分的6个不同的功能分区,时间差异选取依据来自于对湿地公园建成前后的对比与分析,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不同层级的指数进行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空间差异方面,地质景观观赏亚区、环境保育亚区、迁徙地保育亚区、栖息地保育亚区和森林游憩亚区的健康度均保持在0.5-0.7之间,证明五个功能分区的健康水平均处于脆弱状态,具体表现在:酉水河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系统尚且稳定,但是所承受的外界压力比较大,敏感性较强,可能会有一些生态异常的表现,但生态系统暂且可以维持并发挥它已经具有的湿地生态功能;而土家族民族文化区的健康度<0.5,证明土家族民族文化区较其他五个功能分区来说较低,处于疾病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区是人类聚居较为集中的区域,受到政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制约,且作用较为明显。  ②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在建成前的健康评价指标为0.54,而建成后的健康指标上升到了0.62,虽然进步的范围不大,且综合水平相较于空间差异中的健康值来说略微偏低,但是整个研究区的生态健康状况在建成前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总体来说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状态和系统结构都在向稳定的方向发展,系统的活力正在逐渐加强且所承受的外界压力正在逐渐减小,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正常发挥,湿地总体的生态健康水平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也由这时候兴起,但并没有明确市场共同体发展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和影响路径。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高潮当中
学位
河口滩涂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且河口又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活跃的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对土地造成的压力不断上升。为解决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
学位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闲暇时间也相对增长,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高尔夫休闲产业正向大家展示着它无穷的发展潜力。而旅游业正是人们
学位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生产、生活的栖息地和村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是农户响应政策、感知自然经济社会环境间的竞相结果,伴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政策举措
进入20世纪以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城市重大危险源选址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阶段公共安主要问题主要有两点: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