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根治手术,清扫区域淋巴结是根治手术的重要部分,淋巴转移途径和范围是决定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有关直肠癌的上方、侧方及下方三个方向淋巴转移规律已经认识清楚,但是,有关向乙状结肠系膜的转移所知不多,只是近年少数研究确定,直肠癌也可向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但是有关该方向淋巴转移的范围及距离以及影响因素极少研究,从而妨碍了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精准切除乙状结肠和乙状结肠系膜。本课题研究直肠癌在乙状结肠系膜方向淋巴转移的规律,不仅研究转移的可能性,还研究转移范围和距离以及临床病理方面的影响因素,为精准切除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92例直肠癌根治术标本,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系膜上的淋巴结分别送病例检查,其中55例将乙状结肠系膜上的淋巴结详细分组,与直乙交界距离为0~5cm、5~10cm、>10cm的肠旁淋巴结分别为乙状结肠旁1组、2组、3组;系膜淋巴结分为上部系膜组和下部系膜组两组。各组淋巴结分装送病理检查,统计乙状结肠系膜及各分组发生淋巴转移的比率,分析影响转移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92例标本中有16例(17.4%)有乙状结肠方向的淋巴结转移,16例中有13例同时有直肠系膜或肠系膜下淋巴结转移,占总标本数的14.1%(13/92),3例仅有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占总标本数的3.3%(3/90)。55例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详细分组者中,各组发生转移的比率分别为:肠旁1组9.1%(5/55)、肠旁2组3.6%(2/55)、下部系膜组12.7%(7/55)、上部系膜组1.8%(1/55);肠旁3组未见淋巴结转移;按照距离直肠的远近不同比较各组的转移的几率,肠旁1组与肠旁2组比较(p=0.435)、下部系膜组同上部系膜组比较(p=0.066)均无显著差异;将较近的肠旁1组与下部系膜组合并,较远的肠旁2组与上部系膜组合并,转移的几率分别为18.2%(10/55)、3.6%(2/55),P=0.01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不同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性别的患者乙状结肠系膜上发生淋巴结有统计学差异,T1、T2、T3、T4期分别为0%(0/1)、3.4%(1/29)、15.4%(4/26)、30.6%(11/34)(P=0.004);N0、N1、N2期分别为0%(0/53)、26.7%(4/15)、50%(12/24)(p<0.001);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者分别为0%(0/4)、10.4%(7/67)、36.8%(7/19)(p=0.010);男女性分别是8.3%(4/48)、27.3%(12/44)(P=0.017);患者年龄、肿瘤位置、大小、大体类型、淋巴结检取数目、术前治疗与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在直肠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可单独出现,或与直肠系膜及肠系膜下淋巴转移同时出现;该方向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距直乙交界5cm内乙状结肠肠旁及下部系膜淋巴结;肿瘤浸润深、分化程度低及性别为女性的病例易出现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