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经典名方,原小檗碱型生物碱是交泰丸中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本文拟应用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思路,运用脑微透析的研究方法,对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五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药动学和PK-PD结合模型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在血浆的含量测定采用BDS Hypersil C18液相色谱柱(50×2.1 mmi.d.,2.4 μm, Thermo Scientific)作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水(含5mmmmol醋酸铵并用甲酸将pH值调至5.0),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30℃,以四氢巴马汀作为内标,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并考察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2.交泰丸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在正常和PCPA失眠模型大鼠的药动学研究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300 mg/kg对氯苯丙氨酸(PCPA);正常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大鼠失眠模型复制成功后,多次给药组每天给予交泰丸灌胃液3 mL/kg,连续7天,单次给药组一次给予交泰丸灌胃液3 mL/kg后开始大鼠眼眶静脉丛取血。以LC-MS/MS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浆中小檗碱浓度,以Winnonlin 5.0.1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正常和失眠大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3.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在脑微透析液中的含量测定色谱柱为液相BDS Hypersil C18(50X2.1 mm i. d.,2.4 μm, Thermo Scientific),采用梯度洗脱,0-3.7 min时,流动相A:75%→25%; 3.7-4.0min时,流动相A为25%,流速为0.25 mL/min。流动相A为pH 5.0的甲酸水(含5mmo1醋酸铵并用甲酸将pH值调至5.0),流动相B为乙腈。对五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脑微透析样品进行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稳定性、交互效应和柱后效应方法学验证。4.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和失眠模型大鼠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定位,定位坐标AP:-5.2 mm;ML:+4.5 mm;DV:-3.8mm,于大鼠大脑海马内埋入探针套管,用螺丝钉及牙科水泥固定,清理并缝合创口。待大鼠恢复3d后,模型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PCPA 300 mg/kg;正常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30 h造成大鼠完全失眠后,在清醒状态下插入微透析探针,以人工脑脊液2μL/min的速度灌流。以给药后为0点,每30 min收集1管透析液,其中30μL测定神经递质含量,另30μL测定交泰丸中生物碱,持续10 h,将样品放入LC-MS/MS系统进行测定。结果1.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在血浆的含量测定成功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灵敏、快捷,需要的血浆量少,分析时间短,且方法学考察符合生物样品检测的要求,可为交泰丸的药动学研究提供可靠又便捷的检测手段。2.交泰丸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在正常和PCPA失眠模型大鼠的药动学研究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在单次给药后正常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差,且达峰时间长,多次给药交泰丸后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药动学参数都与单次给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多次给药有可能增加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在体内的吸收,导致药物在体内的累积。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在失眠大鼠体内的吸收比正常组好,生物利用度大大增加,这有利于其在疾病体内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3.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在脑微透析液中的含量测定成功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色谱条件,达到了更低的定量下限,缩短了分析时间,并且简化了样品处理过程,使得方法操作简便有效。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稳定性、交互效应和柱后效应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4.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和失眠模型大鼠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正常组与模型组的脑内药动学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五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高于正常组,此外,对比血浆药动学的研究结果,五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脑部药动学与血浆药动学行为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Cmax、Tmax和AUC)。说明五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海马体。模型组中的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多巴胺的Emax均较正常组明显提高,而模型组中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ECe5o较正常组为小,提示交泰丸中主要活性成分在模型大鼠体内DA药效较正常大鼠增强。结论交泰丸中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在正常和模型组大鼠的血浆、脑局部的药动学行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血浆还是脑局部药动学,模型组大鼠的生物利用度大于正常组,且血浆药动学中,多次给药比单次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的脑部药动学与血浆药动学行为显著不同,表明五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海马体。交泰丸中主要活性成分在模型大鼠体内多巴胺药效较正常大鼠增强,且其在失眠大鼠体内更快达到效应部位。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多巴胺的影响,从而使其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而对于其他六个神经递质的影响较为复杂,这与交泰丸复杂的药动学行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