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在解决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融合、缓解乡村收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扎实推进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融合,努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机制,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重视推进旅游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科学编制,重点识别规划一批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带动贫困地区资源充分利用,建立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活力再现。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旅游规划编制路径,寻求规划与旅游扶贫模式的结合,进而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贫困地区旅游事业的开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地区受困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缺少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政策、人才等机会,更易形成贫困。旅游业因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可以给贫困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与从业选择,同时能够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旅游扶贫在乡村地区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扶贫方式。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扶贫进行了诸多探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旅游扶贫理论、模式、效应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精准扶贫理论与旅游扶贫模式相关研究,并与规划研究方法相结合,同时总结贫困乡村旅游开发的普遍特征与问题,提出旅游精准扶贫规划的设计重点,最终确定旅游精准扶贫的规划思路,主要包括精准识别体系构建与社区扶贫模式选择,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业态选择与项目空间规划。其中,精准识别体系包括开发条件分析与识别、扶贫对象识别、扶贫项目选择与层级体系构建。在精准识别体系基础上,根据识别“项目”性质与“社区”现状,选择确定适合社区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并进行社区参与路径的指引。规划最后依据全域旅游思想,在全域景观塑造与精致空间生产战略引导下,进行功能布局与项目业态选择。本文规划研究希望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重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按照“精准识别——模式选择——项目设计”的逻辑思路进行写作。文章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研究绪论,阐释了本次规划研究的起点和目的,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和实践意义,介绍案例地区,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进行文献综述,对历史上出现过具有影响力的反贫困理论进行概述,并对贫困空间治理与国内外旅游扶贫模式既有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最后对经典旅游扶贫案例进行研究,并提炼出主要经验与教训。第三章从精准扶贫视角审视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并借鉴旅游扶贫相关理论,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的规划路径与规划重点。第四章结合案例进行规划思路与方案的论证。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正文共约43 000字,图表48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