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评价加热型湿房镜治疗环境型干眼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环境型干眼患者提供更好的迅速且持久缓解干眼症状的治疗方式。 2.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组间对照和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确诊为干眼的患者。共22例患者22眼。所有入选患者干眼病史≥3月,每个工作日均在办公室长时间工作,工作日每天光学显示屏使用时间≥4小时。所有入选患者自愿选择并接受本研究所使用的湿房镜和/或0.1%玻璃酸钠滴眼液。给予患者双眼同时使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分钟、30分钟、60分钟进行检查,观察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患者的主观、客观疗效。并于隔天同一时间,给予患者双眼同时配戴同一品牌加热型湿房镜治疗15分钟,并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查,观察加热型湿房镜治疗干眼患者的主观、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每个时间点需依次进行如下检查:视力,Keratograph5M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NITBUT)、眼红指数及脂质层观察,眼压,并对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湿房镜舒适度和安全性评价。统计结果采取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组内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矫正后,以P<0.008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本研究纳入22例(22眼)患者,湿房镜组22例(22眼),其中14例(14眼)同时作为0.1%玻璃酸钠对照组,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果如下:(1)湿房镜组和0.1%玻璃酸钠组在治疗后5分钟VAS评分均降低,分别从治疗前5.245±2.000和5.071±1.928降低到治疗后5分钟1.678±1.786和4.264±2.01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6);湿房镜组在治疗后60分钟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0.1%玻璃酸钠组在治疗后60分钟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6);两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相比,VA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湿房镜组症状改善明显,持续时间久。(2)两组在治疗后5分钟分别与治疗前相比,TMH均显著增加(P=0.004,P=0.001),在治疗后60分钟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8);两组各间点之间比较TMH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湿房镜组治疗后5分钟与治疗前相比,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Breakup Time,F-BUT)由治疗前3.493±0.968增加至治疗后5分钟10.22±7.2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后30分钟、治疗后60分钟分别与治疗前相比,F-BUT显著增加(P=0.001);而0.1%玻璃酸钠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F-BUT值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在治疗后5分钟和治疗后60分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7),而其余时间点之间未见明显差异。湿房镜组治疗后5分钟与治疗前相比,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Breakup Time,A-BUT)由治疗前4.858±1.339增加至治疗后5分钟14.293±6.3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治疗后30分钟、治疗后60分钟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0.1%玻璃酸钠组在治疗后5分钟和治疗前相比,A-BUT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其余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5分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余时间点之间未见明显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后泪膜稳定性均有提高,且湿房镜组泪膜稳定性更好,持续时间更久。(3)湿房镜组中21例(21眼)/22例(22眼)(95.45%)患者在治疗后脂质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1%玻璃酸钠组中12例(12眼)/14例(14眼)(85.71%)患者在治疗后脂质层厚度无明显变化。提示湿房镜组治疗后脂质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4)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眼红指数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不良事件,且绝大多数患者对湿房镜治疗表示满意。 4.结论: 加热型湿房镜能有效提高环境型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且效果优于0.1%玻璃酸钠滴眼液,环境型干眼患者可以选择湿房镜迅速缓解干眼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