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天山地区,海西中-晚期,伴随强烈的造山作用,在区域大型断裂带的旁侧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表现为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强烈片理化带;该地区的绝大多数金矿床产于一套灰色—灰黑色的含炭细碎屑岩系中,与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金矿体均产于剪切带内;金矿区内有中酸性侵入脉岩分布的部位往往是富金矿体产出部位。这类金矿床矿体呈脉状和网脉状,与剪切变形变质带发生同步变质变形作用。目前,这类金矿被成为“穆龙套型”金矿床,这个概念属于形式分类,但其成因却无定论,观点也较多。
中亚南天山地区与我国新疆南天山地区同属于南天山古生代造山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成矿带相连。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了穆龙套金矿等数个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金矿储量巨大,为世人瞩目。而我国新疆南天山地区至今在该类金矿的找矿方面未有大的突破。仅发现了一些小的矿点和金矿化线索。
大山口金矿是我国南天山地区发现的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小型金矿点,研究其成矿模型及成因,对于在该区寻找该类金矿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此上述想法,本文选择大山口金矿作为典型矿床进行研究,以利指导该区的金矿研究和找矿工作。
本文详细研究了大山口金矿区及外围的韧性剪切带(包括其形成环境、变质变形特征、物质组分的迁移富集等)、大山口金矿床地质特征(包括矿体形态、产状、与剪切变形带的关系、矿物组成、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成份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侵入脉岩与金矿关系(脉体与剪切带的关系、脉体与矿体的关系、脉体矿化特征等)及金矿区和其外围的三个金异常区的调查评价研究。得出如下新的认识:
1.首次对大山口韧性剪切带内的的金异常进行了异常查证,在异常区内发现了许多高金含量点,为进一步的找矿评价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大山口韧性剪切带内的大山口金异常、察汗乌苏金异常、乌兰赛尔金异常均是矿致异常。高金含量值是由石英脉、碳酸岩石英脉、含硫化物石英脉及其石英脉两侧有限范围内的蚀变岩石引起的,远离韧性剪切带的极弱-未变形(变质)的原岩中的含金量明显要低。
2.首次认为,矿体的围岩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很小,地层与矿床分布的密切空间关系暗示了这套地层所代表的构造环境控制了矿床的形成,而非地层本身控制了金矿床的形成。
3.首次强调了韧性剪切带对金成矿作用的重要作用。从剪切带内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可知,强变形剪切带内与成矿有关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总是增高的,而变形较弱的岩石中除了穿插其中的石英脉类脉岩含金较高外,与未变形变质或极弱的变形变质岩石中的含金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特征均说明在大山口韧性剪切带内不存在微量元素(特别是与成矿有关的元素)的横向富集,成矿物质应该是外部来源。
从石英脉、石英网脉型金矿体的特征及其与剪切面理的关系来看,两者具有成生关系,这些脉体应该是在递进剪切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它与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该区内最近发现的金矿化,几乎都呈带状分布于片理化带、糜棱岩带内,金矿化带、糜棱岩带(片理化带)、金异常区三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展布特征。
4.大山口金矿区的多数金矿体赋存于中酸性脉岩内,同石英脉体一起在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时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也支持这种观点。
5.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带性良好,成矿元素的分带性与区域线性构造相关性良好。成矿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的灰黑色细碎屑岩系之中,而这些地层分布区的成岩环境也正是区域糜棱岩带、片理化带等的集中分布区。三者的良好相关性预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6.大山口及萨恨托亥金矿成矿流体属Na+-K+-Cl--SO42--CO2型,Cl>>SO42-,金属阳离子以Na+、K+为主,含少量的Mg2+、Ca2+。Na+/(Ca2++Mg2+)为1.5~20,Na+/K+为0.5~50,表明流体为以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来源的混合流体。
7.成矿流体包裹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碳同位素组成、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矿石全岩和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均表明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围岩来源很少。
8.通过对大山口金矿床的研究及与穆龙套金矿床的对比,认为大山口金矿床属于穆龙套型金矿床。
9.在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在南天山地区提出7个该类金矿的找矿远景地区。
总之,大山口金矿床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以岩浆热液为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的同构造期/同岩浆侵入期穆龙套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