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吡啶诱导的牙龈增生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和Ⅲ型胶原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硝苯吡啶为一种有效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及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某些心律不齐等冠心病。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它有导致牙龈增生的副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报道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变可能与硝苯吡啶诱导牙龈增生的发病有关。FN是一簇结构相似、免疫原性相同的大分子糖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是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的粘连介质,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结构,促进细胞粘附、移行生长,充当免疫调理剂以及损伤组织支架,利于组织修复等功能。胶原蛋白系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成分。正常人牙龈间质中蛋白总量的60%为胶原,主要为Ⅰ、Ⅲ型,Ⅲ型胶原是一种新生幼稚型胶原,与组织的弹性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硝苯吡啶诱导牙龈增生的牙龈组织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变国外已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FN和Ⅲ型胶原在硝苯吡啶诱导牙龈增生中的分布特征及变化,旨在探讨有关此病的发病机制。 实验材料 1、受检者情况:25名患者入选,将其分为5组,正常组、单纯性龈炎组、成人牙周炎组、青春期龈炎组、硝苯吡啶诱导的牙龈增生组各5例,所有入选患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且近6个月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或服用其他药物(除外药物组患者服用硝苯吡啶)。 2、主要仪器:石蜡切片机、AX70显微照相系统、COOLSNAPFX显微照相系统、METAMORPH分析软件 3、主要试剂:FN和Ⅲ型胶原抗体 实验方法 \临床检查:所有检查均在患者初次就诊时进行,以确定正常或病变的牙龈组织。检查部位上下颌前牙及双尖牙,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及临床附着水平。 人活检取材:局麻下取牙龈组织样本,样本均来自患者受检部位唇颊侧牙龈乳头部分。切取的组织样本立即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备用。 3、HE及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切片机切片,片厚一5 urn,连续切片6张,其中2张用于HE染色,4张用于免疫组化染色,FN和*型胶原染色各2张,显微镜下观察,然后用CoolsnaPfr显微照相系统和Metamorph分析软件测每个视野h* 型胶原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JE染色光镜下所见:正常组牙龈上皮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上皮钉突多而细长,固有层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及少量的炎性细胞。炎症组牙龈上度增生水肿,上皮钉突伸长至结缔组织深部,固有层内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胶原水肿变性,在炎细胞浸润区甚至丧失。青春期龈炎组还可见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成分的反应增生性改变。药物组牙龈上皮表层轻度到中度角化,棘层明显增厚,似”棘皮症”样病理改变,管状伸长的上皮钉突几乎垂直深人结缔组织中,固有层中成纤维细胞增生,大量的胶原杂乱排列,伴有中到重度炎细胞浸润,炎细胞增多时可部分取代胶原组织,血管、毛细血管增多。 2、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所见 ·2· FN:正常组牙龈组织固有层中FN呈束状弥散分布,整个固有层染色均匀。炎症组FN在固有层中呈细丝状、网格状分布,一些区域也可见FN呈束状平行排列,炎细胞浸润处FN丝、束断裂。硝苯毗院诱导的牙龈增生组固有层中FN以原纤维形式分布,在一些区域呈”云雾状”排列,还有一些区域呈细网状分布,且染色呈强阳性。各组血管周围均未见芬N着色。上皮内染色情况各组也基本相同,上皮角化层、棘层浅层细胞胞浆内可见FN阳性染色而棘层深层、基底层细胞未见着色。 Ill型胶原:正常组*型胶原位于整个固有层中,强阳性染色,呈短束状纤维分布,外形完整、均匀,排列致密。炎症组*型胶原在固有层中染色为弱阳性,呈细丝状、网格状分布,外形不完整,炎细胞浸润处可见胶原丝、柬断裂,重度炎症区甚至消失。药物组*型胶原弥散分布于固有层全层,呈细而长的丝束状分布,排列稀疏,染色强度较正常牙龈组织弱,在炎细胞浸润处也可见胶原断裂甚至消失。各组血管周围均可见*型胶原着色,上皮染色阴性。 3、各组固有层中FN* 型胶原阳性的面积百分比,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为JN含量药物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炎症组则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l型胶原以正常组含量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本实验表明:与正常组、炎症组比较,硝苯毗院诱导的牙龈增生龈组织中FN分布形式及含量均有明显改变。在药物组由于FN含量的增加,在一些区域原纤维状分布的FN聚集成簇,故呈现”云雾状”外观,而在炎症反应区由于结缔组织间质水肿、炎细胞的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N又可呈现细网状改变。通过本实 ·3·验可以看到FN不仅分布于细胞表面,而且以丝、束状分布于细胞下方或细胞间,FN的定位与其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①准确分离培养并初步鉴定口腔CAFs;②研究口腔CAF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①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原代CAFs,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用机械刮除法和酶消化法纯化细胞;
目的1.研究不同外展度数的沟固位形和钉洞固位形对低矮磨牙全冠修复体非轴向固位力(resistance)的影响。2.研究不同外展度数的沟固位形和钉洞固位形对低矮磨牙全冠修复体边缘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口腔癌的分化诱导作用.关于口腔癌的分化诱导研究已有少量报道,所用分化诱导剂多为砷剂、紫杉醇等药物,而这些药物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二者互为影响因素。临床上伴有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破坏更严重,治疗方面更具挑战性。辅酶
该实验应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在国内首次对中国家庭变链的传播进行研究,以期为龋病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结论:1、在国内首次用AP-PCR法对中国家庭变链的传播进行研
目的: 研究外源性rhBMP-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矢状缝受扩张力后新骨形成的作用,同时观察rhBMP-2/胶原膜复合物对扩张力去除后矢状缝回弹复发的影响。 方法: 用镍钛开大
目的: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VEGF及EGFR的表达,探讨COX-2表达与生长因子VEGF、EGFR表达的相关性,旨在进一步阐明COX-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  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形束CT)对正畸患者上颌阻生尖牙的图像进行观察测量分析,评估其形态、阻生位置及对邻近切牙的影响,为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