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这一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门类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在此期间,国内对其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文学作品本身、文化属性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对美国华裔文学汉译的研究不多,有关其汉译的研究也大都针对翻译功能的对等、语言和文化等的回译以及应使用翻译策略等,并未具体研究其中的中美文化形象汉译问题。 文章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的原文及其汉译本的分析,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中中美文化形象的汉译问题。首先对全文内容进行简介,指出本研究的既定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结构。然后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简单介绍。文章主体部分首先分析谭恩美在《喜福会》原文中塑造的中美乌托邦文化形象和意识形态文化形象:谭恩美在其《喜福会》中没有片面地建构刻板中国形象和美国形象,而是通过中国―他者‖形象言说了美国“自我”形象,建构出中国和美国的乌托邦形象和意识形态形象;然后探讨汉译者在译本副文本及译本正文中重构的中美文化形象:汉译者将该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时并没有完全忠实地翻译中美文化形象,而是在译本的副文本及译本正文中对一些文化形象进行了重构;最后分析影响汉译者对文化形象进行重构的几个重要因素: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译者个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文章通过分析发现,随着东方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不再总是愚昧落后的刻板形象,美国也并非总是自由民主的希望之乡,美国华裔作家同时塑造出中国和美国的乌托邦形象及意识形态形象。同时,由于美国华裔文学具有明显的双语双文化特征,汉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完全忠实地译介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形象,而是在译文副文本(包括封面、译者序、译后感等)中,以及通过省译,增译、替代等翻译策略在译本正文中对一些文化形象进行了重构。分析发现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意识形态是影响汉译者对文化形象进行重构的最主要因素,诗学和赞助人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及客观的研究视角,美国华裔作家以及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有助于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中美文化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