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近年来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目前环境的污染、大气雾霾等原因,肺癌发病率每年越来越高,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癌症。肺癌分为原发性肺癌和继发性肺癌。肺癌的治疗措施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综合治疗等。其中晚期肺癌因为种种原因(病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病灶难以手术切除、多发转移、合并胸腔外病灶等)往往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治疗时期。因此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占主导地位,其中肺部肿瘤的微波消融术发展迅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泛、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快、患者容易耐受、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但是仍有一定几率发生并发症,如肺部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肺空洞、肺脓肿、出血、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那么,如何减少术中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发生并发症时应如何及时处理及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减少晚期肺癌病人痛苦极其重要。材料和方法根据科室微波消融术手术记录本,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两年内105运用肺部微波消融术治疗手段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纪录每次微波消融术的准备过程、术中操作过程,整理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各类并发症,如疼痛、气胸、咯血、皮下气肿的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对比不同体位、穿刺针进针角度、穿过胸膜层数及是否穿过叶间裂对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并对比每例微波消融术术前、术中、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变化(气胸愈合程度、皮下气肿吸收情况、肺内出血、炎症情况),针对术后未到所在医院复诊的患者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咨询患者出院后在家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肿瘤是否转移、肿瘤复发情况及生存状况。两年内105例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中男性患者69名(69/105),女性患者36名(36/105),患者平均年龄为男性61岁(23岁-84岁),女性62岁(52岁-76岁),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占85例(85/105),转移性肺癌占19例(19/105),1例为原发性肺癌合并转移性肺癌(1/105)。结果在105例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中,有21例次(20.0%)术后出现肺炎,其中2例次术后体温大于39摄氏度,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治愈;有12例次(11.4%)出现肺空洞,其中1例次(0.9%)术中肿瘤处出现空洞,术后未复查,术后第4日出现爆发性疼痛,伴发热,予以降温、止痛、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5.7%)次术后一月复查CT时发现肺空洞,2例(1.9%)次术后三个月复查CT时发现肺空洞,均未做特殊处理,1例次肺空洞术后1月复查CT显示空洞处肺脓肿,行胸腔穿刺抽脓液并注入抗生素,两周后好转出院;有22例次(20.9%)出现气胸,其中16例较轻微,未做处理术后复查均自行吸收,其中4例需要置管引流气胸,1例为术中轻微气胸术后第6天加重气胸,共引流24天未好转,效果欠佳,后患者家属要求出院,直至出院未治愈;有6例次(5.7%)出现胸腔积液,术后进行胸腔穿刺引流术,其中1例次患者合并肺炎,施行胸腔穿刺抽液灌药(注射用A群链球菌5ke)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其中1例次抽出液体为淡红色血性液体,约40ml,送检未查到癌细胞;有8例次(7.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精神差、心情欠佳等全身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力、化痰等治疗后均好转;有2例次(1.9%)术后出现心率过快、体温升高(大于38.1摄氏度),给予地塞米松后好转;有1例次(0.9%)术后1个月复查CT示病灶(微波消融处)肿块明显较术前增大,右肺门和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该病人为原发性腺癌,术前肿瘤最大经9.5cm,消融病灶共2个,累计消融时间20分钟,最大消融功率为70W,术中未出现异常状况,术后1月左右CT显示残留瘤灶;有4例次(3.8%)术中、术后出现憋闷、呼吸困难、胸闷等,给予氧气后症状均出现改善好转;有2例次(1.9%)出现轻微皮下气肿,未做特殊处理。以上患者除1例残留瘤灶患者及1例严重气胸患者外,都经过治疗后好转。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是否发生肺炎组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吸烟指数、肿瘤最大径、消融病灶数目、累计穿刺胸膜次数、累计穿过肺组织长度、累计消融时间和最大消融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间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吸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发生肺炎组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小于不发生肺炎组,发生肺炎组的吸烟指数高于不发生肺炎组。将单因素分析P<0.1和专业上有意义的因素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吸烟指数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肺炎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择逐步进入法,进入和排除标准分别为0.05和0.10,结果如下: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吸烟指数是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认为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越短,发生肺炎的危险性越大;吸烟指数越大,发生肺炎的危险性越大。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是否发生胸腔积液组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吸烟指数、肿瘤最大径、消融病灶数目、累计穿刺胸膜次数、累计穿过肺组织长度、累计消融时间和最大消融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间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发生胸腔积液组的靶病灶到壁层胸膜之间最短距离小于不发生胸腔积液组。结论及意义肺部肿瘤的微波消融术是一种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来说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是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其中大部分并发症不作处理或者容易处理,预后较好,不需要因为这一部分并发症来限制肺部肿瘤的微波消融术的开展。对于合并肺气肿的、男性患者、病灶靠近胸膜处的、体积较大的肺部肿瘤,应谨慎施行肺部肿瘤的微波消融术。如何降低肺肿瘤微波消融术并发症:1.正确评估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自身肺部功能状况来确定穿刺方案;2.选择垂直胸膜进入穿刺针,减少穿刺针对胸膜损伤面积;3.选择较少穿过胸膜层数的穿入路径,减少对胸膜损害4.尽量避免穿刺针穿过叶间裂,可降低气胸的发生5.避开支气管、血管穿刺可降低出血风险6.提前使用止血药物并预判可能遇到的小血管,可降低肺内出血、肺内验证的风险7.选择合适的消融功率及时间,降低发生肺部大空洞可能性8、对患有糖尿病等自身免疫较差的患者,术前预防用药抗生素,预防消融手术可能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的状况。本课题针对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MWA的并发症出现后的处理措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促进肺部肿瘤的微波消融术更加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