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种曲》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帮闲形象便是其中的一类。帮闲形象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而产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帮闲顾名思义,是指寄生于他人身边,通过出谋划策、伪装、帮嫖、做媒等手段来帮助他人或者陪同他人消闲作乐,甚至还充当帮忙者或者帮凶者,从而获取一定利益或好处的人。二十世纪二三年代,鲁迅先生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二丑艺术》和《帮闲法发隐》等文章中,对帮闲作了重点描述,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帮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文学文本中帮闲的研究,在学界一直处于不温不火中,其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等著作中。本文以《六十种曲》中帮闲形象的研究为题,对帮闲形象作分类整理,并从塑造帮闲的手段,帮闲产生的原因等进行论述,并尝试分析戏剧中塑造帮闲形象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是对以往研究《六十种曲》和帮闲的专著及其论文进行总述,根据其特征,对戏剧中帮闲形象尝试进行定义。第二部分,是对《六十种曲》中的帮闲形象,进行分类。首先对《六十种曲》中涉及到帮闲形象的戏剧作品进行整理,然后以帮闲依附的对象作为分类标准。第三部分是论述《六十种曲》帮闲形象的手段及其特征。从替人做媒、出谋划策、设局下套、善于伪装、帮嫖等手段进行研究,基于以上基础得出帮闲形象的特征,即爱粘缠、有技艺、贪吃喝。第四部分是分析《六十种曲》中产生帮闲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以及文学内容的世俗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六十种曲》中收录明代作品居多,涉及到的帮闲作品大部分集中在明代中后期。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为帮闲扩展牟利途径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思想的解放,生活方式的日趋奢靡,导致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刺激了对金钱和声色犬马生活的追求,更是为帮闲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五部分是阐述《六十种曲》中塑造帮闲形象的作用。分别从推动情节发展、塑造鲜明形象、深化故事主题和活跃现场气氛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六部分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