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提琴是西方艺术音乐中提琴家族中最为重、使用最广泛的弓弦乐器。小提琴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追朔至清代康熙年间,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该乐器才随着专业化的器乐演奏教育体系之建立而逐渐广泛地应用于日常音乐演奏与娱乐生活中。建国以来,我国小提琴音乐艺术之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建国初期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发展战略,不仅公费遣派青年学生到国外学习小提琴演奏,同时亦聘请国外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来华讲学以提高我国小提琴专业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文革”后的二十年,是我国小提琴音乐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小提琴音乐艺术本土化、民族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带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由于音乐创作的导向引发了小提琴演奏技巧民族化、本土化的深入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在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作品中的广泛运用,我国小提琴演奏实践的技术性、技巧性亦凸显出多样化的中西融合特点。本文拟以“小提琴演奏实践中的民族化因素”为题,透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风格作品中小提琴演奏实践技术要点与难点的分析,试图对我国当代小提琴演奏中民族化演奏技术技巧进行深入总结与归纳,并结合中国音乐的基本特征,针对不同音乐片段的不同演奏技术技巧提出相关的具体操作、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小提琴演奏实践之民族化因素的理论阐述。本文分为三个主要章节,首先在第一章中正对小提琴的基本性能,演奏一般技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其次,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在第二、三、四章中笔者将小提琴演奏实践中的民族化因素具体地分为三个层面:腔音、调式与旋律和节奏节拍,并分别在两个章节中以具体的演奏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在结语部分对三个方面的技术性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由此,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四个章节的详细讨论,对当代小提琴艺术教育、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